进入职场的你,是否曾经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
我就这么想过。我为什么做着这份累人的活儿?一个人干着三个人的工作,给公司带来业务价值却不见工资的增长,更别提升职机会。
还有些人,则是陷入自我怀疑,一直在追问:我的下一份工作在哪?我要选择什么新的道路?
就像男朋友的舍友,想换工作,却发现现在市场上android系统开发的程序员需求已经饱和,自己也没什么其他本事。
估计他的心情,和这会儿不少应届毕业生的心情很像:原来我们要和这么多人竞争一个岗位,原来竞争如此激烈,可机会却如此稀少。
我们难以体会未来把握在自己手中是什么感觉,因为职场就是高深莫测的,未来也是无法预估的,因果关系可能太过隐晦难懂。
于是,美国作者马修·克劳福在《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这本书中,便尝试帮人们一把,并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收获来为例来告诉人们:不如开个自己的摩托修理店吧!
为什么开修理店?
马修毕业以后,分别在智库工作5 个月还在另一家信息检索公司工作了11个月,然而这两份白领工作一点都不自由。
在前一份工作中,他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为金钱寻找最有力的证据”,因此他寻找的论据都必须要符合财主所在公司的立场。而在后一份工作中,他每天要阅读 28 篇学术文章,并且就每一篇文章撰写摘要。为了完成任务,他得努力压制自己的思考能力。因为想得越多,有的时候越无法理解作者的论点,那样就会影响工作速度。在马修看来,第二份工作“不仅要求人变笨,而且还要求人稍微降低一点自己的道德水平”。
于是,在智库工作了五个月后,马修拿着攒下的钱开了一家专职修理摩托车的店,专心修他最爱的摩托车,尽管他拥有政治哲学博士学位,并且从事过体面的、高薪的智库董事工作。
可能这个举动在我们看来很不可思议,也无法理解,但在作者看来,他从体力劳动中得到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感和成就感,这是“知识工作”所欠缺的。
马修认为,人在动手的过程中实际上脑袋运作的次数比坐在格子间里对着密集的文字资料还来得更频繁。当人认真地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事情,就会只看到眼前存在的问题,比方说这辆摩托车哪儿坏了,从而获得了心流般的体验,感受到巨大的愉悦感。
不就是修一辆摩托车嘛,你可能会这么想。但很多事情没有尝试过,其实很难了解实际难度。不同车型的处理方式可能不同,做一个轮子的技能可能可以一路上溯源到如何挑选适合的树木,给车辆上漆可能还要考究天气温度和湿度。所以,即便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哪怕像是修理摩托车、自行车这种手工匠人活儿,都是一个掌握技能、学习知识的过程。
甚至不客气地说,比起格子间白领的活儿,修理工们做的事可能更有创意。毕竟在咨询、媒体等公共服务行业中,越来越多的人只是建议的传播者,而不是原创者,而修理工们、工匠们做的事,可能是此前完全没人做过的。
学历教育VS技能教育
前几日看到一篇文章,探讨的是优秀导演和学历的关系。文章从60位国内导演的学历情况,得出一个结论,导演这种职业,考验的更多是个人实际拍片的本领,学术成绩的高低并不占主导,很多人其实是“混”出来的,包括喜剧大师周星驰在内。
我们总以为好的学历就等同于一份好的工作,可越来越多事实告诉我们,其实很多本领是在“事中学”,没有实干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地掌握一项能力的,哪怕你学历再高,到现场不懂干活也是白搭。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国内的教育是学历为重,而不重视“技能教育”。然而,人均获得诺贝尔奖比例最高的瑞士,却居然只有不到3成的人上过大学。人口、面积仅相当于中国一个省的德国,尽管持有高等学校毕业证的年轻人在2017年仅为34%,但这个国家却能拥有超过1200家的隐形冠军企业,成为欧洲顶梁柱般的存在。瑞士和德国这两个国家,很多年轻人都选择读一个类似国内的专科学校,选择一个专业的大师从学徒开始做起,深耕一个领域不断实践。
在作者马修看来,这种深耕精神接近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意味着长期致力于一项工作,深入地钻研它,因为你想把它做好。这用管理语言来说,也就是“内向发展”,追求个人的能力提升和自我成长。
怎么做
回到职场人的现实问题中。
当我们发现自己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在屡次的跳槽和工资的提升中感受不到持久的喜悦感时,与此同时,当我们从马修这儿了解到体力劳动会产生心流体验,并且让我们更具主体性,获得创造力提升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时,我们是不是需要多一些技能学习,尝试让自己的行动归于工匠精神,让动手和动脑合二为一?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选择走“道理我都懂,但我做不到”的老路,因为太多的人还是不愿意去做个苦逼的工匠,相反,多数人情愿回到写字楼里做个白领,劳劳碌碌地在各种蹂躏和苦水中度过一生。当然,肯定也会有人这么说:十几年的职场生涯并没有让我觉得自己丢失了自主性和存在感啊,我也挺喜欢自己的工作的。
那么,其实我们可以选择一条折中的路。
比方说,在工作日里保持白领的所谓光鲜,在周末时选择你喜欢或擅长的工匠活,例如做陶瓷、烘焙、照顾孩子、整理收纳等等,通过劳动去摆脱自己对物资、对金钱的依赖和渴求,让自己仅仅是因为喜欢和热爱而专注于手头的事,哪怕一分钱也得不到。当然,如果它能成为你的第二事业,那更是再好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的可能不只是成就感,甚至有机会培养自己具备一种无论离开任何组织都能够活下去的能力,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环境不断变化的时代里。
总之,为自己活一次,体会生而为人的意义以及自己的乐趣所在,不要把生命单纯浪费在工作中,甚至丢失自我,让自己的行动回归根本,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美好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