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孙子兵法笔记
分析工具---五事、七计、十二术:孙子兵法读书笔记2《计篇》

分析工具---五事、七计、十二术:孙子兵法读书笔记2《计篇》

作者: 弓長言兑 | 来源:发表于2021-03-31 10:02 被阅读0次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具有高度的战略智慧,又有巧妙的战术方法。它虽是军事著作,但却风靡全世界,被用在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部智慧谋略的经典书籍。

    开篇为《计篇》,摘录经典先欣赏一下: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兵者,诡道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计篇》的简要译析:

    原文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我在本篇就不再引用。在《计篇》里,孙子强调了战争的重大意义,列举了评判战争胜负的衡量标准和用兵的基本法则。

    对于评判战争胜负,孙子提出了要审度"五事":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七计":即哪一方能上下一心(人和)?哪一方占据天时地利?哪一方将领更强?哪一方法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训练有素?哪一方管理分明?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道理正在于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孙子重谋,慎战的态度。

    "五事"是在战略高度指出了战争的五个要素。政治(道)和将领(将)是人心向背,是主观因素,是士气的发动机;天时(天),地利(地),则是对客观条件及物质基础的多维度考察;法制(法)则是到了上层建筑的层面,有机地把前边的四个方面连接组合了起来。

    "七计"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了对"五事"的考察项目。两者加起来基本涵盖了战争胜负的全部关键因素。"七计"区别于"五事"的内容,恰恰是军队管理的总纲:将军要做到智信仁勇严;军队必须令行禁止,法纪严明;兵力要尽可能强大;士兵尽量训练有素,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人力物力的调度使用,要科学有序等。

    接下来,孙子阐述了用兵的基本法则:要"因利而制权"和行"诡道"。"因势制权"为的是把前期的知己知彼,要扬长避短,造成有利态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行诡道"则讲究运用多种方法来欺骗和麻痹敌人。

    具体来讲,可以总结为"十二术":

    01.能征善战要装作软弱无能(如戚继光抗倭);

    高手往往善于使用这一招数。先看看对方如何张牙舞爪,再假装打不过,骑马逃跑,等敌人追上来,猛一个回马枪,就给他刺个透心凉。

    戚继光最初到浙江打倭寇时,也是如此。他看到士兵确实比较弱,就暗中训练了另外3000精兵。表面让敌人看到的是散兵游勇,不堪一击,等日寇信心满满,倾巢出动,跑到陆地发动进攻,他再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打得敌人溃不成军。

    02.确定要打却装作不会动武(如抗美援朝);

    猎豹在准备捕猎的时候,会在慢悠悠,懒散地踱几步。猎物们往往感觉不到猎豹的攻击性,甚至会主动上前,给猎豹凑近乎。结果可想而知。

    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时期,我们中国权衡利弊,做了出兵支援朝鲜的决定。雄赳赳,气昂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甚至把美国鬼子狠狠揍了几顿,他们都仍然不相信我们已经跨过了鸭绿江。

    03.想打近处就造成打击远处的假象(如诺曼底登陆);

    同样的,想打远处就假装打近处,道理是一致的。二战时期,诺曼底登陆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时可选择的登陆地点有三处:康坦丁半岛,加莱和诺曼底。但康岛地形狭窄,不利于大部队的展开,加莱有德军的严防死守,只有诺曼底最符合条件。盟军为了欺骗德国,利用"布景"和真假情报等手段,让德国以为盟军会在加莱登陆。最后顺利达成了目标,诺曼底登陆成功,东西线形成了对德军的夹击之势,扭转了二战的战局。

    04.以利诱敌(如红军反围剿);

    你想钓鱼,就得下鱼饵。舍不得孩子就套不住狼。毛主席在蒋介石第一次围剿红军时,就制定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力量对比上,红军处于绝对弱势,但我们可以利用地形,将敌人引入包围圈,再给他们来个包饺子。虽然历经国民党五次围剿,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走上了艰难险阻的长征路,但革命的种子毕竟得以保留下来,最终获得了全中国的胜利。

    05.敌乱我攻(如一人捉两虎);

    山上有两只老虎,经常神出鬼没,伤人性命。有一个猎户决定把两只老虎都消灭掉。很多人都不相信他能做到,毕竟只杀死一只也是难度极大的。这个猎户就用一些肉放在两只老虎都会经过的地方。于是,为了独占食物,两只老虎拼命打了起来。最后,老虎双方打得奄奄一息,猎户轻而易举就把它们都收拾了。

    06.敌充实我就得多防备(如"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在推翻元朝统治的农民起义里,朱元璋虽然小有成就,但依然不如张士诚,陈友谅和方国珍力量强大。如何推翻元朝?如何打败其他割据势力?如何一统天下?朱元璋征求并听取了学士朱升的建议,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得以逐步壮大,最终战胜了各路强敌,开创了将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

    07.敌强大我就避锋芒(如曹刿论战);

    齐桓公因一时战胜了鲁国,便派军队持续攻打。在长勺战场,鲁军原本打算以逸待劳,先发制人。但曹刿劝阻了鲁庄公,顶住了齐军的多次进攻而不出击。齐军原以为鲁军胆小怯懦,就不断进攻,结果接二连三,毫无成效,导致士气受挫,萎靡不振。曹刿见"彼竭我盈",建议鲁庄公果断下令出击,鲁军一鼓作气,终于将齐军逐出鲁境。

    08.敌易怒我就挑衅(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智深想替金翠莲主持公道,但也不能师出无名啊!他就想了个法子,把镇关西激怒,让镇关西主动动手,那鲁智深就有打镇关西的理由了。他就假装到镇关西这里买肉。他让镇关西先把瘦肉切成臊子,再让镇关西把肥肉切成臊子,然后让镇关西把肥瘦相间的肉还是切成臊子。这一来二去的,镇关西就知道鲁智深买肉是假,耍他是真。于是镇关西控制不住情绪,就要和鲁智深比划比划拳脚。结果就让鲁智深抓住机会,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

    09.敌人谨慎我得让他骄傲(司马懿高平陵夺权);

    司马懿其实已经被曹家三代都紧紧盯死了,唯恐鹰视狼顾的他会造反。到曹芳登基后,曹爽还想尽办法把司马懿的兵权全部夺走了。按说曹家已经够谨慎小心了吧,但人家司马懿还是技高一筹。曹家谨慎,那他就释放自己忠心魏帝,无心权力,老迈将死等各种信号。戏演得多了,曹爽虽掌握三军大权,却逐渐骄傲自大。等到高平陵扫墓,毫无防备,让司马懿带领3000死士轻易就夺取了政权。

    10.敌人休整得好我得骚扰他(如铁道游击队);

    日本鬼子侵华期间,在鲁南地区修建了铁路,用来运兵运粮。各种有利条件都被日本鬼子占去了,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最初几乎无计可施。后来转变了斗争思路,采取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与鬼子硬碰硬,也不让鬼子发现自己的行踪。还不断袭扰铁路运输,把物资收为己用。敌人则从身体上,精神上都受到了重大创伤。

    11.敌人团结我就得离间他(周瑜戏蒋干);

    赤壁之战前,蒋干借与周瑜同学的关系,主动请缨要劝降周瑜。而当时,周瑜担心蔡瑁和张允帮助曹操训练水军,于是将计就计,大摆筵席,款待蒋干。然后假装睡着,诱导蒋干盗走假的蔡张二人的投降书。蒋干原本以为自己立下了大功,结果让多疑的曹操跟着中了反间计,杀死了蔡张二人。这样一来,不仅葬送了曹魏83万人马,连曹操本人都差点命丧黄泉。

    12.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孙策打固陵)。

    孙策打固陵的王朗,正面久攻不下,后来孙静献策,从查渎迂回包抄。孙策采纳了这一建议,而且派人运来数百个水缸,制造准备长期攻坚的假象。另外,孙策还要求士兵在夜晚多点灯,迷惑王朗,以为孙策的主力都在原地驻扎。然后,派孙静按计划行军。结果,王朗是万万没想到,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最后孙策终于攻下固陵,会稽一带也顺势拿下了。

    《计篇》对现代工作生活的启发:

    《计篇》是孙子兵法的开篇,也是整个孙子兵法的骨架所在。总的来说,孙子表达了“慎战”“预则立”的态度,告诉我们要“因利而制权”“行诡道” ,并列出了“五事”, “七计”,“十二术”的 具体内容 。

    结合现实的工作生活,我的启发是:

    1.以和为贵,为人处世,尽量采取避免争斗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

    2.非斗不可,要提前运筹帷幄,把自己和对方的情况都要多做了解。

    3.斗争要讲究方式方法,善于扬长避短,要灵活多变地打击对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析工具---五事、七计、十二术:孙子兵法读书笔记2《计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do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