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思想海
孩子告状要不要纠正?“三选”模型来帮你

孩子告状要不要纠正?“三选”模型来帮你

作者: 月色沉思 | 来源:发表于2019-10-25 08:43 被阅读0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周末下午,我带着儿子跟另外两个好闺蜜聚会,她们两家各有一个女儿,三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很快就玩得不亦乐乎。

可是不一会儿,就听到小敏的女儿薇薇大喊:“妈妈,你看哥哥在咬指甲,好脏呀!”

我一听这话心里的火就蹭蹭往上冒,我也不知道儿子从什么时候开始,经常咬手指甲,两只手的指甲都被他咬得奇形怪状。

等我转身看儿子,他已经吓得把手从嘴里拿出来,我瞪着眼对他说:“不许再咬指甲了,不然小心我揍你一顿!”

这边我话还没说完,那边小琴的女儿琳琳就捂着嘴巴,幸灾乐祸地说:“阿姨,刚才是哥哥不给薇薇玩玩具,薇薇才告状的。”

好吧,现在的孩子真不简单,琳琳说薇薇告状,其实她现在也是在告状啊,气得小琴骂琳琳说:“你还好意思说人家告状,你现在是什么行为?”

好好一场闺蜜聚会,就这样被三个熊孩子搞得支离破碎,我们也没有什么心思再谈哪个色号的口红搭什么衣服最配了。

三个人纷纷开始吐槽自家孩子,发现孩子大部分都是要气死亲妈的节奏,只有当他们乖乖写作业的时候,才感觉这是亲生的娃。

聚会结束回家后,当我随手翻开澳大利亚心理学迈克尔•霍顿的《自控力成就孩子一生》这本书时,才发现这就是孩子的常态。

【2】

孩子行为的三种类型。

霍顿经过多年的研究,把孩子的行为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烦人却不严重的行为。指的是那些没有那么严重,你愿意忽略的行为,比如我儿子咬指甲的行为,还有些孩子的挖鼻孔、哼哼唧唧等行为。

值得鼓励的行为。指的是孩子做了让你感到高兴、还想鼓励孩子继续做的事情,比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能自己收拾整理书包等行为。

无法接受的行为。值得是那些比较严重的、你希望孩子立即停止的行为,比如告状、无缘无故发脾气、乱摔东西等行为。

那么具体到每一个孩子身上,都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给孩子的行为分类。

第一步:观察孩子的不同行为。

第二步:确认孩子正在做什么——先不要试着去解释。

第三步:记录孩子正在做的事情。

第四步:将孩子正在做的事情进行归类。

霍顿在给出这四个步骤之后,特意强调一点,就是父母要客观地记录下孩子的行为,比如“他正在大吼”或者“她正在掐别人”等。

父母不能先入为主地给孩子“扣帽子”,比如“他是一个烦人的孩子”或者“她脾气不好,很难相处”等。

因为只有父母通过理智的观察,记录下孩子当下的行为,我们才能给孩子的行为做恰当的分类,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基础。

【3】

“三选”模型这样操作。

针对孩子三种不同类型的行为,霍顿总结出“三选”模型来分别解决。

烦人却不严重的行为。有意识地忽略这类行为。

值得鼓励的行为。引导鼓励孩子保持这类行为,从而与孩子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无法接受的行为。应对和处理这类行为。

其实对于“值得鼓励的行为”,父母们都知道适时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会让孩子继续强化这类行为,表现也会越来越好。

而对于“烦人却不严重的行为”,只要无伤大雅,父母可以选择忽略,也可以适当引导孩子纠正,比如小奖励的策略就非常有效。

父母的重点应该放在“无法接受的行为”上,父母可以从以下两点开始做:

首先,释放信号,控制孩子的行为。

释放信号是很明确的概念,可以是口头提醒或者眼神提醒,帮助孩子立即中止不良行为。

比如一个10岁的男孩正在打他的弟弟,弟弟哭得撕心裂肺,男孩却还不肯停手,父母可以立马口头提醒他:“你在干什么?立马停止!”

父母还可以跟孩子协商其他的信号,比如数数,从1数到3,让孩子有一个缓冲的余地;或者父母做一个食指放在嘴边“嘘”的动作,让孩子明白要立即停止行为。

有人可能会说父母这样做会不会太过强硬了点?其实当孩子行为不可控的时候,父母必须要采用强势的措施,而释放信号其实已经是给孩子面子的做法了。

其次,隔离反省,分析孩子的行为。

隔离反省是让孩子冷静的有效做法,主要是隔离开闹矛盾的人,给犯错误的孩子反省的机会。

上文的男孩妈妈就把男孩带到卧室里,一方面是不让他再打弟弟,另一方面是让他自己冷静下来,反思自己到底错在哪些地方。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隔离不是把孩子放在一旁不闻不问,而是父母也在孩子身边,你不需要说话,只需要安静地陪着他就可以。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也提倡这个方法,就是因为可以让孩子情绪稳定下来,要知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先稳定他们的情绪是第一位的。

等到孩子安静下来,父母再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他说出这么做的理由,然后分析哪些地方做错了,指出需要改正的地方。

【4】

“三选”模型使用注意点。

这个模型对于比较顽劣的孩子来说相对效果比较好,但是也需要注意一点,就是父母和家里其他人必须保持立场一致。

霍顿例举了一家父母关于孩子吃糖的问题,爸爸认为孩子适当吃点糖无所谓,而妈妈则希望严格控制孩子的吃糖量。

这就导致妈妈在发现孩子吃糖时,想要严厉处理的时候,爸爸会跳出来说没有关系,这个时候孩子会看得出来父母立场不一致。

那么下一次孩子还会大胆地想吃多少糖就吃多少糖,因为他们会钻父母的空子,长期以往真的可能会让孩子坏了牙齿。

所以哪怕父母在孩子某些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建议在处理问题之前,父母先在大方向上保持统一意见,然后再去处理孩子的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戈尔丁说,一个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制止,在没有制度约束、惩罚机制的情况下,很容易做出野蛮的举动,生物性中的恶便倾泻而出,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父母是教育孩子成人的第一责任人,父母一定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来,才能培养出举止文明、行为规范的好孩子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告状要不要纠正?“三选”模型来帮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gj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