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故我在

作者: 露西小鱼 | 来源:发表于2018-03-31 22:39 被阅读99次
我怕,故我在

1
认识我的人要说矫情了,一个上海交大硕士,颜值在线,企业中层,有房有车,老公房地产才俊,儿子帅气可爱,已经幸福的一塌糊涂了,还有什么怕,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故事要从最近朋友圈疯传的一个帖子讲起。这个帖子讲的是高德地图跨界,让滴滴如芒在背,许多人都引用了帖子最后一段的金句:“在这个时代,你的工作会背叛你,你的行业会背叛你,你的专业会背叛你,唯一不能背叛你的,是你的认知和你的能力!”类比到人生,可不是一个意思嘛,即使看起来很美的工作和生活,谁知有什么会突然发生,会让你感到浑身不舒服,甚至颠覆你的三观。所以我们焦虑、担忧、害怕。

这种恐惧,充斥着我们的日常:
怕落伍,怕不知道最新的资讯和谈资,所以我们一有空就刷朋友圈,刷微博;
怕被人遗忘,怕没人知道自己过的好,所以我们会情不自禁的po美食、炫旅游、拍美颜,秀恩爱;
怕小孩输在起跑线上,怕影响自己的口碑和面子,所以我们给小孩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

这种恐惧,其本质是不自信,是对过往的愧疚,是对现实的不满,是对未知的担忧,是用刷存在感来对内心补偿。

作为普通人,我也怕,所以也和大家一样,用各种方法刷存在感,用不断学习,来补偿对未知的恐惧,来不断扩大内心边界。

2
可是,这样做,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罗振宇在一期“罗胖精选”里曾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产品思维,一种是帮人们刷存在感的产品,比如游戏,让人愉快,让人爽。另一种是帮人们消除恐惧感的产品,比如医疗、教育,让人买了以后心里踏实。从发展的角度看,他更推崇后者。

其实类比到人生,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典型选择。一种关注“存在感”,知足常乐。另一种关注“恐惧感”,担忧焦虑。

关注“存在感”的人,我们的身边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过于许多人的父辈:大国企,铁饭碗,上班走路5分钟,中午回家吃饭睡觉,晚上跳跳广场舞。工作压力不大,还有时间兼顾家庭。虽然赚的不多,但也够养家糊口,没想去看外面的世界,只求平平淡淡过一生,倒也自得其乐。

关注“恐惧感”的人,在这个时代也越来越多。《三联生活周刊》曾专门做过一期关于“知识付费”的主题,有个例子也是很多这类人的缩影。在移动通信业做技术工作的老刘,中产家庭,被中年危机困扰,比如孩子的教育、职场的瓶颈、精神的贫瘠等。所以老刘买了一堆知识付费课程,起床后、上下班路上、睡觉前,都会去听,自己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新思路,内心也充实了很多。

如果是你,你选哪种人生?

从主流价值观来说,许多人觉得“应该”追求上进,当然会选后者。可是扪心自问,这是你心里的自然流露吗,你内心的小人有没有一丝和理智的拉锯挣扎?

不必口是心非,其实,人都是喜欢呆在舒适区的,选择前者才是顺应人性,才是内心小人最感性最自然的倾向。

3
矛盾又来了,我们是该顺从内心最真实的选择,还是逼自己一把,涅槃重生?如果你的末日马上来临,你觉得你这一生活得值吗?由什么来定义你的存在?

我曾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个渔夫,每天在风景如画的水边,沐浴温暖阳光,悠闲的钓鱼。一个朋友问他,“你这样不思进取怎么可以?”渔夫反问他:“你又打算怎么办?”那位朋友说:“我要努力工作,赚大钱,开公司,上市,然后把整个渔村买下来。”渔夫不屑一顾:“然后呢?”朋友说:“然后我就可以每天在风景如画的水边,沐浴温暖的阳光,悠闲的钓鱼啦。”渔夫大笑:“我现在不已经这样了吗?”

渔夫的朋友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圆点。渔夫和朋友,谁更高明?这就像很多人,整天在外面谈生意、应酬、赚钱,结果他们的保姆整天住着别墅、晒着太阳、遛着狗、还拿着主人的辛苦血汗钱。你想做生意人,还是想做他的保姆?

我们每个人,要拿到人生的入场券,已经是万里挑一的辛苦 ,而生命脆弱无常,我们更要精打细算,才能值回票价。我们既是人生的生产者,又是它的使用者,而且,谁也不知道生产时间有多长,使用期限有多久。

回归到“存在感”和“恐惧感”,其实,这两种感觉是并存的,快乐是存在,恐惧也是存在。只不过快乐短暂,恐惧漫长罢了,它们都是珍贵的体验,都值得我们珍惜。在未知的时间里,我们何不将两者融合,只是每个时期有所侧重?

比如有些人,一段时间紧张奋斗,一段时间放松休假,交替进行,既收获了消除恐惧的满足,又体验了休闲娱乐的快感,这种生活方式岂不更理想?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出发是为了更好的休息。花钱是为了更好的赚钱,赚钱是为了更好的花钱。

恐惧-行动-提升-行乐-存在,如此往复,与其把人生过成一条单调的直线,不如给它一个精彩的波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怕,故我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jn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