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 紫苏半夏7313 | 来源:发表于2018-01-22 11:46 被阅读0次
    图片来自|巢军

    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甫为杜审言之孙,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落第,游齐、赵。天宝三载(744)与李白、高适同游梁宋、齐鲁间。十载(751),进《三大礼赋》,为唐玄宗称赞,命待制集贤院。十五载(756)得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之乱中,被困长安。至德二年(757)赴凤翔,拜左拾遗。乾元元年为华州司功。因饥年,于第二年弃官入蜀,在成都营草堂,后称“杜甫草堂”。宝应元年(762)蜀乱,流亡梓州、阆州,两年后得归成都。故人严武镇蜀,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称“杜工部”。大历五年(770)病死于湘中。其诗因能全面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情况,故世称“诗史”,后人以之与李白并称“李杜”。今有《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

    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此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图片来自|巢军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人56岁。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杜甫也不例外。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图片来自|王正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兴八首.其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ll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