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一直与西边的落日同行,它一会儿展露无遗,一会儿半遮半掩在墨绿色的树木间,一会儿又躲在高楼的后面……红彤彤的夕阳,如同烧红的铁饼挂在天边,周围的天空也有些微红。

想着过两天后就要去宁夏,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这是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见到的大漠中的落日,苍凉、孤单、寂寞,象极了遭受排挤后的自己。不知年少时的诗人在自己的家乡,可曾看到如此落日?
1306年15岁离开家奔赴长安赶考求职,途中是否也曾对夕阳发出感慨呢?那时的少年是否踌躇满志,眼中所见尽是壮观和美丽?是对美好明天的向往?父亲早逝,养家糊口光耀门楣的担子已经落到了少年的肩头,途中是满眼的美景,还是满腹的抱负与功名?
归隐后的诗人也写过“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诗句,落日还是那个落日,只是更多了几分凄凉。
看着水边美丽的夕阳,我也没有能力用漂亮的文字开描摹,只能借用“落日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年青诗人在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时,有幸参加了滕王阁落成的仪式。他凭借这首773字的《滕王阁序》坐稳了“初唐四杰”的头把交椅。青春飞扬的诗人,看到的是秋日黄昏烟波浩渺的水面的夕阳,写下这千古流传的名篇,表达的却是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生于晚唐的李商隐,虽才华横溢,无奈时运不齐。虽有令狐楚父子的极力提携扶持,但成为王茂元的女婿之后,也将自己置于夹缝之间,沦为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郁结苦闷的诗人,看到灿烂的晚霞,美丽的落日,也只能感慨它的即将消逝。全诗都是一种悲观的情绪。仕途的不顺,人生的不易,抱负的难以实现,怎能会有好心情,自然会是“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来散心了,看到的也只是即将落山的太阳。
一切景语皆情语,怎样的心境就会有怎样的落日。只是诗人笔下的落日已经穿越古今,成为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部分。我眼中的落日,只是我心中的落日而已。
2021年7月1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