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穿越了无数个隧道,绕过八百里秦岭,终于和古城西安遥遥相望,这是本次自驾旅游的终极目的地。
有人说看千年历史去北京,看百年历史去天津,而要看五千年历史就到古城长安(及西安)。
曾无数次梦飞长安,只因那里有美丽的爱情故事,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有宜人的山水秀景。
今天终于抵达了!有一种魂萦梦绕而终得相遇的小小激动。
西安 ,古称长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 中国 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198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同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驱车进入高速路口的休息区,几家朋友商量先去游玩的目的地。几经商榷最终决定先去秦始皇兵马俑和华清宫。
行与思(六)——古城西安,我来了听着导航的语音提示,我们沿着秦兵马俑大道,一路来到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来这游玩参观的不要说人有多少,就连进停车场停车都是排队的节奏。我们来时正好是下午刚上班时间,大道上车水马龙,停车场更是难以进出。好在有秩序引导员,车子刚到门口,就引导我将车子停在门侧面的一个空位。
几家人依次停好了车,便开始排队、买票。但也没等过长时间就买到了。我们边说边走沿林荫道走向展览厅、一号坑和二号坑。
走进展厅,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脚步只能随人流而慢慢移动。不过这样也好,6能边移动边观赏。
在观赏的过程中正好曾着旁边的参观团解说员在解说,让我知道了许多未知。
兵马俑又成俑兵马,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工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据《史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
后人发现兵马俑传说,是在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
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开始对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的秦代兵马俑坑进行发掘工作。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便是二号和三号坑。
我们先走进的时二号坑,展现在眼前的景象就是偌大的坑,坑里是一排一排的似棚场的建筑。细细观看了解说才知道二号坑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绕坑而行,自然到了一号坑。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当时下和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
一号坑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
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陶工名,源于战国中期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行与思(六)——古城西安,我来了参观完兵马俑后,驱车又来到另一处风景区——华清宫。华清宫在骊山脚下,因道路不熟,时有堵车现象,到达时已经下班,我们只能遗憾地在骊山广场附近游览。
华清池,又名华清宫,包括原骊山国家森林公园,与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皇家园林,南依骊山,北面渭水,风水宝地,自然景色怡人,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都在此建有离宫别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因其亘古不变的温泉资源、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发生地而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唐宫文化旅游标志性景区。
虽然没进去详细观看确有遗憾,但是领略周边广场文化,那些雕刻的惟妙惟肖的贵妃相,就足以说明文化流传的厚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