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3日星期五
1.李笑来在其著名的《如何自助——助人即助己》一文中,给出的诸多极其有用的建议中,有一条是——学会嬉皮笑脸地生活。他在文章中写道:
人们为什么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呢?很可能是因为人们对待重大问题的时候都会非常严肃,甚至干脆“不得随意发声”。
比如,面对死亡,人们就有很多的禁忌。避讳谈论,甚至干脆避讳提及…… 不小心提到了,为了辟邪还要“呸呸呸” 至少三下…… 这种做法真的对吗?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果有,害处在哪里?
有一项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在空难事件中幸存的飞行员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嘴很臭,啥都敢说,经常讲各种关于空难的笑话——而绝大多数人是不会这么做的,觉得那样不吉利。然而,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只有这些平常拿空难开了无数次玩笑的人才有可能正常思考,不受慌张的潜意识的影响。而那些平日里连提都不敢提的人,到了灾难发生的时候,直接进入“战斗、逃跑、冻僵”这三种应激状态中最差的一种——“冻僵”。
多项调查表明,人群当中至少有85%,甚至更高比例的人,在遇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时,会直接进入“冻僵”状态……
而这个比例也是相对符合现实的生活状态,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敢讨论禁忌话题,只有少数人总是嬉皮笑脸地对待它们。用我们东北话讲,就是“皮愣嘎叽的”——换个角度看,这其实是心理强大的一种表现。
2.我非常认同上述观点。很多人以为忌讳谈论死亡、车祸、火灾等不祥、不幸的事,就可以规避这些事情。这显然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很多人听别人说,或少数人经历过类似的情况:早上出门前说了一句丧气的话,比如和家人X吵架,X大骂Y:“你给我死在外面,永远不要回来!”结果,Y出门后竟然真的意外身亡了,然后,X及其家人都认为是X说的丧气话,才导致了Y的死亡,认为X是扫把星。这显然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事件B在事件A之后发生,不代表A就是B的原因。这就像鸡叫过之后,太阳就出来了,就认为是公鸡把太阳叫出来了吗?这显然是个笑话。但是,忌讳谈论死亡、车祸、火灾,害怕谈论之后,这些事就会发生的想法,和认为是鸡把太阳叫出来,不就是同样的逻辑吗?
3.所以,逻辑很简单:不是忌讳谈死亡、车祸等不吉祥、不吉利的话,这些事就不会发生;也不是谈过这些事它就一定会发生,或发生的概率极速增大。正确的做法是,从容地、认真地思考如何预防这些意外,尽最大可能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同时,认真地思考,万一这些意外发生了,自己该如何应对,以便将损失降到最低,而不是对此讳莫如深,等到意外真的发生了,凡而手足无措、方寸大乱。这或许才是正确的应对之策吧?
4.前面李笑来提到,“学会嬉皮笑脸地生活”看似玩世不恭,实则是积极面对生活的一种豁达与大度,以及提前预演最糟的情况,以便,能从容应对。这样的人大概率显然会活得更久,原因很简单:一来他们心情开朗,笑对人生,这显然是有益于健康的;其次,由于他们已经提前预计到最糟糕的情况了,所以,当不幸与灾难真的发生时,他们反而会更加从容、淡定,因此,大概率能更好地处理。退一万步讲,就算没有预见到最糟糕的情况,灾难、意外突然发生了,嬉皮笑脸地应对,不也是一种非常牛的方式吗?
5.这种方式,就算自己以后努力学习的方式,因为我离这种方式还差的很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