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母婴群里,有位妈妈来咨询说:“我儿子8岁,最近一个月总是尿床,想着孩子是遗尿,就去医院开了些中药给孩子吃,可效果不好。我是糖尿病患者,上网查说儿童尿床也可能是糖尿病引起,就连续5天给女儿测血糖:其中有三天血糖6.3,6.4,6.3;睡前7.0,这是不是就说明是糖尿病了?这么小怎么会得糖尿病呢?”
这想我想起了一个画面:
“早上,边吃早餐边看卡通片,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坐在沙发上玩电子游戏,同时大嚼薯片,或边看电影边吃爆米花,喝着大杯饮料,吃过微波炉食品为主的晚餐后,上网聊天消磨时间,最后上床睡觉。”
描述了孩子的假期生活,也是现代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写照。
甜点、甜饮、薯条、汉堡包等高脂高热量的食物是儿童们的最爱。迷恋电视、网络,体育锻炼少,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的儿童比比皆是。饮食结构的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和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给孩子们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当孩子出现多尿、口渴多饮、能食充饥、体重骤降、疲劳乏力、视物模糊等症状,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儿童出现遗尿增多,尤其是年龄稍大,多年不遗尿但又突然出现的儿童,家长应警惕是否患有糖尿病。
如果家长不予以重视,以为只要孩子晚餐时少喝点水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就会解决,孩子的病情就会被耽误,很容易发生脱水和酮症酸中毒,出现危险情况。
什么是小儿糖尿病?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为主,引起空腹及餐后高血糖及尿糖,小儿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后期常有血管病变,眼及肾脏受累。
发病年龄分布:小至出生后3个月,但以5~7岁和10~13岁两组年龄多见,患病率男女无性别差异。
小儿糖尿病不容忽视!
有关儿童患上糖尿病的报道屡见不鲜。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200多名儿童患上糖尿病,每年儿童糖尿病患者以3%的比例递增。我国儿童糖尿病的发病数占全部糖尿病人的5%,且每年都以10%的幅度上升,相当于美国同龄人的4倍,而且明显高于亚洲各邻国。同时,在患病儿童中,患有1型糖尿病的比例约占90%,这种糖尿病无法治愈,需要终生接受胰岛素治疗。为了孩子的健康,各位父母是时候应该警惕起来了。
为什么儿童也会患糖尿病?
[饮食结构]:饮食不节制,挑食,摄入糖分过多,多余的体重会加速糖尿病的形成;
[过度肥胖]: 超重的宝宝们,多余脂肪都集中在腹部, 而往往这些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脂肪,更容易发生Ⅱ型糖尿病。
[生活方式]: 吃高热量的食物,运动量的减少,造成脂肪和糖分在身体中的堆积,新陈代谢下降。
[辅食添加过早]:在满3个月前添加辅食的孩子,患Ⅰ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食物不耐受使得免疫系统受损,直接影响胰腺。
BUT, 说到这里,
宝妈是不是在想:“不吃糖,是不是就ok呢”?
舟炬告诉你,答案是:“NO” !
其实并不是!糖尿病的病名中虽然含有“糖”字,但并不意味着它是由吃糖太多造成的,也并不是少吃或不吃糖就能避免这类疾病的发生。
实际上,患有Ⅱ型糖尿病的孩子,大多都是喜欢喝的碳酸饮料,以及常吃的油炸食品、高脂甜品等,他们对所有的食物都保持了超高的热情,吃的比一般的孩子更多,恰好是容易引发糖尿病的不良生活方式。
遗传基因: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患糖尿病,宝宝患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过度清洁:生活环境被打扫得过于干净,而这种对抗能帮助免疫系统成熟,使孩子失去与细菌对抗的机会。
糖尿病大致有几种类型呢?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糖尿病类型分为4种:即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还有糖尿病带来的各种合并症。而儿童糖尿病一般常见Ⅰ型和Ⅱ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
一般发病较急,秋冬季多见,其症状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一少”指的是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偏低。还会伴随发热、呼吸困难、精神不振甚至昏厥等现象。
但由于遗尿症在幼儿年龄阶段相当普遍,因此很可能被家长忽视。父母如果发现以上症状,需尽快就医做详细检查,避免病情加重或引起并发症。
小儿遗尿症专科门诊对尿床的患儿必作尿液常规检查,为的就是筛除隐藏在遗尿症中的幼儿糖尿病。
Ⅱ型儿童糖尿病:
在生活中的症状并不明显,所以不太容易及时诊断和治疗。但是Ⅱ型糖尿病的宝贝一般都体重超标,糖尿病家庭史阳性率很高。对于家族中有糖尿病史的胖宝贝,需要家族平时多注意观察,要格外留心。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遗传倾向,或宝贝是“小胖墩”,一定要定期带宝贝检查血糖、尿糖,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很多时候,由于父母对少儿糖尿病知识的匮乏,孩子患病后没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导致错过了糖尿病治疗的最佳时间。
小儿糖尿病的发病前兆
1、[起病较急]:——约有1/3有患儿于起病前有发热及上呼吸道、消化道、尿路或皮肤感染病史。
2、[经常尿频]:—— 孩子在一段时期内出现小便频繁现象,多年不尿床的孩子多次出现尿床现象,家长应该带孩子进行糖尿病检查。
3、[身体脱水]:—— 嘴唇发干、眼窝深陷、眼泪变少,这些都是体内液体严重缺乏时发出的信号,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需要家长特别注意!
4、[突然消瘦]:——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体重应该连续稳定上升,但突然出现体重下降情况,家长要警惕。
5、[易患感染]:—— 尤其是呼吸道及皮肤感染,女婴可合并莓菌性外了且炎而以会阴部闯关为明显的症状。
6、[口渴饥饿]:—— 液体大量排泄后,身体会迫不及待地盼望补给。出现多尿、多饮,多餐、体重下降,简称为“三多一少”。
7、[疲乏无力]:—— 孩子本来处于精力较为旺盛的生长发育期,应该多动,但突然在一段时间内老喜欢待在家里,不喜欢户外活动,精神较为委靡。
8、[眼、肾受损]:——长期血糖控制不满意的患儿,可于1~2年内发生白内障。晚期患儿因微血管病变导致视网膜病变及肾功能损害。
“警惕!”,三个容易被忽视的现象~
1、饭量大增:这个特点很容易被忽略,因为孩子正处于发育期,父母都认为是吃得多很正常。
2、极易感染:孩子一些伤口反复出现感染,而且长久不能愈合,父母很容易粗心忽略。
3、频繁腹痛和呕吐: 这种情况很容易被误诊为肠胃疾病或吃坏东西,而导致日后的加重病情。
如何预防小儿糖尿病
1、新生儿和婴儿早期不喂食牛奶
一些研究发现,新生儿喂食牛奶者,Ⅰ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牛奶暗白刺激儿童产生牛血清抗体有关。相对人工喂养的宝宝,母乳喂养的宝宝更不容易患上糖尿病。
2、适时添加辅食
最好婴儿应在4~6个月时添加辅食,研究者发现,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均致1型糖尿病风险分别增加0.91倍和2.02倍。
3、合理的饮食搭配
日常生活中,调节饮食很关键,避免能量的过多摄入。同时家长要起到良好生活方式的示范作用,督促孩子三餐,选择适量蛋白、高纤维素的食品,每天都要吃蔬菜和水果,严格控制碳酸饮料和果汁里的糖分摄取。均衡摄取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从小养成不挑食、不暴饮暴食的好习惯。
4、少吃零食
预防儿童肥胖和糖尿病,要学会正确吃零食。预先准备少量或小包装零食,避免宝宝无意识吃过了头。每天食用零食次数控制在3次以内,且数量不宜过多。
5、督促孩子积极锻炼身体
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因此锻炼身体在预防糖尿病中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小胖墩”们要赶紧减肥,每周至少应锻炼5天,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这样不仅可有效控制体重,对于增强体质、预防糖尿病也很有好处。同时培养孩子对某些体育项目的兴趣,而不是放任他们在电脑面前沉迷于游戏,避免运动过少而发生肥胖。
6、保持愉悦的心情
对儿童要积极引导学习,但不能给予过大的精神压力。尽量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拥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积极作用。
儿童糖尿病很容易被忽视,这样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更大危害。下面四个问题,如果答案出现多个“是”,请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
1.你的孩子得体重超重吗?
研究发现25%的4~10岁肥胖儿童体内有对抗胰岛素的迹象。根据孩子的年龄、性别、体重和身高,如果孩子的BMI值(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超过20或更高,他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很大。
2.家庭成员中有糖尿病患者吗?
Ⅱ型糖尿病的成因中,基因的遗传占了主导地位,而Ⅰ型糖尿病的发病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有免疫系统疾病(例如甲状腺疾病、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红斑狼疮)家族史的孩子,得Ⅰ型糖尿病的几率也较高。
3.妈妈患过妊娠糖尿病吗?
如果妈妈在妊娠期间有过这种短暂的糖尿病状态,那么你和你的孩子都会有更高的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需要警惕。
4.你的孩子是很早摄入辅食吗?
最新的研究发现,在出生后3个月内就开始食用谷类食物的孩子,自身胰岛素合成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建议:孩子应该4~6个月时再开始添加辅食)
其实小儿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爸爸妈妈们平时多点关爱,多点精力,多注意给宝宝们合理膳食、加强运动、积极预防,相信你的宝宝一定远离肥胖,成为健康快乐的宝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