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许多知识靠书本是不能充分理解内化的,需要走进大千世界,在研学旅行中丰富、拓宽知识的视野。研学旅行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也是新教育所倡导的教育形式。近年来,各地研学旅行热正悄悄兴起,使教育进一步回归本真。
去年暑期,我去北京开会,在回程的火车上,恰逢同车的大部分人是去北京研学旅行结束的学子,出于教师的本能,便与这些学生聊了他们有关研学旅行的话题,问他们这次研学旅行中学到了哪些东西?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可学生只能说出去了天安门、故宫、长城等地方,至于学到了什么,说不清,也说不出多少。我了解了这次研学旅行是由旅行社单独组织的。由此可见,这种研学旅行是游而不学,其实就是一种旅游,失去了研学旅行的真实意义。作为一种学习的形式,研学旅行应重在研与学,在游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提升能力。
因此,研学旅行的性质是一种开发的校本课程,应充分准备与组织,要由学校与旅行社共同来组织,才能真正起到研学旅行应有的效果。学校应以课程的目标要求进行组织与管理,必须要认真备好课、上好课。
1
预 备 课
让学生明白研学旅行的目的。研学旅行出发前,要对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上好预备课,不仅要强调组织纪律,确保研学旅行的安全,而且要对学生讲明白本次研学旅行要去的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特殊的人文景观、人文情怀,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传统的文化,还要告知学生到这些地方要去感受什么,学习什么。设计好研学旅行要点,印发给学生,便于学生及时查阅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游长城,可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学旅行。
你对长城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长城建于什么年代?
为什么要修建长城?长城的建筑材料是什么?
为什么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至今雄伟仍在?
你想要对即将去长城旅游的朋友说些什么?有什么需要提醒他们?
这样,学生在游长城的过程中,就不会只顾观光,会认真听导游的解说,还会自己深入思考。学生在旅游的过程中,就会留心所看到的一切,会了解长城的历史,更会仔细观察长城,研究长城的构造,从多方面丰富学生的经历。
也有组织研学旅行的旅行社,给学生发一张旅游研学作业单之类的东西,一是多数旅行社所发的研学单,过于空大,不细不实;二是学生在研学旅行前不组织学习,学生也不看,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更是只顾傻玩;三是有些组织者,干脆要求学生研学旅行回来后,到网上找一点东西随便写一写,这种研学单效果不好。
2
解 说 课
让学生开阔眼界提兴趣。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导游的解说不能与旅游观光的解说完全相同,要突出引导学生去观察世界,思考世界,诱发学生对某一方面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对某一方面探究的兴趣。还要耐心地解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对没有定论的问题或一时不能答复的问题,要鼓励引导学生研学旅行结束后,进行讨论研究,这是研学旅行中至关重要的,决定了研学旅行的效果。
例如到长城研学旅行时,到了长城脚下,导游先让学生往远处眺望,看长城的雄伟;再登上长城,给学生讲述长城的历史,烽火台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脚下的砖头,是什么形状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曾有学生问导游:砖头之间黏合用的是水泥吗?导游说:建造长城时,还没有水泥。听说是用糯米和灰调和后来黏合。你们现在仔细观察,看看是什么,回去以后再查查资料,研究一下用什么作为黏合剂的。你如果有兴趣可进行深入研究,说不定你将来就会成为材料专家呢。这样的研学旅行指导课,能使学生深入了解了长城的历史,切身体验到了长城的雄伟,也对建筑材料也产好奇,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探究的意识。
(来源:海都宝贝出发)3
总 结 课
让学生感悟经历留记忆,研学旅行不同于旅游,游完就了事,回程后还要认真上好总结课。对研学旅行预备课上所布置的学习任务,要进行总结,让学生进行交流,交流各自的学习结果,坐下来讨论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没有弄明白的问题,还有其他什么收获也鼓励学生说出来,让大家共享。
这个总结的过程,不仅是检查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有没有用心去学,而且使学生游后能静下心来,回味研学旅行的经历,进一步感悟地域的人文,进一步思考研学旅行中的好奇与疑问。
(手绘长城)认真备好课,是有效研学旅行的基础与前提,是学校层面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认真备好课,做好充分的研学准备,使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不会游而不学,会用心地感悟体验,会留心地观察思考,使学生长见识、长知识,培养他们研究问题的兴趣,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