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内卷”一词的风靡一时,我们可能都听过一句看起来更加高雅的话——要悄悄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
这句话在网络上时不时被看到,它甚至成为了中学时代很多人的座右铭,想想就让人后怕。好像当我们要学习某项技能时,我们不敢声张,更不敢和别人说起。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这里面其实体现了更深的社会心理学现象。潜意识里,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竞争之中,而在竞争的文化模式中,我们看不见自己优秀的地方,也就不能学会自我接纳,更没有自我认同感。
所以,我们还听到过类似的句子,不让自己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模样。
如果我们进行心理分析,同样这句话也传达出了潜在的心理暗示。它时刻告诉自己,我现在不喜欢此时的自己,然后强迫自己去变得优秀,变得完美,当只有超过别人时,自己才能喜欢自己。可为什么不喜欢自己呢?是和他人进行比较了,觉得他人比自己优秀了。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尽管自己也很不错了。
当我们发现,自己纯粹是因为兴趣来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别人交流心得,我们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心得体会。我们自己也更加地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地学习。前者的学习过程是愉悦的,享受的,创造的和乐观进取的,后者则是沉闷的,压抑的,恐惧的和想要逃离的。两种过程,看似有着相同的行为,结果实在大不相同。
所以,我们更应该,要静静的努力,然后惊艳自己。
好像在这个充满竞争比较的社会中,软弱被赋予了过多的,超过了其本来的内涵,好像软弱成了可鄙的代名词。我们把任何弱点和不足都归入软弱了,不管是不能独立自主,不能战胜自己内心的障碍,不得不接受他人的帮助,还是不能摆脱心中的焦虑。
难道软弱就被别人瞧不起吗?
要知道,软弱不是缺点,更不可耻,甚至因为世界上有了软弱和不足的存在,才变得更加的和谐,也更加的圆满。更进一步说,因为我们在某方面的不足,出于互补心理,我们就会欣赏这方面出色的人,比如练字,比如画画,又比如唱歌。因为欣赏这些,就能让我们自己获得某种满足,获得某种愉悦。当然,他人身上也有不足,但没关系,正因为这个不足作为锲机,我们链接到了一起,如果我们能够互相进行弥补,互相欣赏,那就生出了爱,我爱对方,对方爱我,此时,我们同时被爱相拥抱。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事事都成第一呢,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完美的人呢,为什么我们会看不起自己呢。我们不要优秀,而要优势。可以对自己说,我的优势在哪,我的闪亮点又在哪,如果它是我的缺点,在我无力去弥补它时,不妨就让我去好好依赖那个他吧,好好享受免费的肩膀不香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