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简更1331‖读书修心,日常修行,教研修炼

简更1331‖读书修心,日常修行,教研修炼

作者: 爱于心敏于行 | 来源:发表于2022-07-30 22:30 被阅读0次

    读书修心,日常修行,教研修炼

    文/张爱敏

    读书修心,日常修行,教研修炼。2020年末,长垣市名班主任工作室正式启动。作为主持人,我把《爱心与教育》列为共读书目,并置于之首,跟着李镇西老师一起修心,修行,修炼。

    第一次阅读《爱心与教育》是在2012年,幸运得入围长垣县首届名师,长垣县教体局不仅奖励2000元现金,还有厚厚的一摞书作为奖品。当时,领奖后走下台来,迫不及待地打开,随手一翻,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近十年间,放置案头,不止一次翻阅,每一次都感慨万千:做老师,就要像李老师一样,不仅拥有爱心、童心、慧心,还要有一颗悲悯之心,对学生永远满怀真诚,充满信任。

    教育是一种坚守,先修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初涉于讲台。一种真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总是萦绕心际,李老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孩子》,读《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关于人的思考》……信念更加坚定:要培养真正的人,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我亦如此,跟着《于漪与教育教学探索》立志“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追着《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历经曲折,依然跋涉在语文人生路;更是推崇苏霍姆林斯基,谨记陶行知先生教诲,与一群有梦想、有追求的新教育人,为了让教育更好一点儿,让师生更幸福一点儿,努力,再努力……

    反思中践行。教育路上,哪有一帆风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尴尬之境,悲剧之痛,忧患,思考,更坚定了行走的脚步。教书更要育人。李老师尝试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实验,创设“未来班”,发挥“集体”教育功能,各种教育内容和方式融合,让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和,让自我教育与集体教育融合,对学生进一步加强个性教育、民主教育和生活教育。特别是持续开展的青春期心理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研究,以“法治”取代“人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潜移默化中,我总是扪心自问:是打造一个让学生匆匆逃离的班集体,还是是铸造一个让学生刻骨铭心、永远怀念的班集体?当然是后者。我与学生一起营造班级文化氛围:悬挂标语“个个是种子,人人能成才”,征集班训、班歌、班徽;构建“让阅读点亮少年,让书香浸润人生”的书香班级;实施创新小策略,让“表情监督员”、“生日月历卡”、“诗意作业本”“心语心愿”、“班级牢骚会”、“事务竞标制”“小诸葛创意奖”“期末颁奖词”点缀师生的缤纷生活。每到学期末,孩子们对这间生命润泽的教室总是充满了依恋!

    坚持写随笔。重温经典,苏霍姆林斯基和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震撼心灵:担当乡村教育的使命,把整个心灵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以童心唤醒爱心,以爱心滋润童心。素质教育该是民主的,科学的,个性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我尝试着坚守在自己的园子,坚持写教育随笔,读书,思考,笔耕不辍。力争把心心相印的教育活动精彩演绎,力争践行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的教育活动。

    越来越体悟到教育不是“一厢情愿”,不是 “一味深情” ,也不是“苛责严厉”,它是唤醒,是点燃,是激励。2009年,爱是《一个也不落下》的华丽转身;2012年,爱是《静静地向着明亮那方》的诗意栖居;2015年,爱是《更年期遭遇青春期》的彷徨忧郁;2017年,爱是《携班级享一段浪漫的教育》的美好旅行;而今,爱是课堂偶发事件后,《那一刻,我泪流满面》的痛彻心扉……一路追随,在教育战线上已经跋涉30年,我也越来越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爱拨动心弦才能演奏华美的乐章。

    教育是一种跋涉,要修行。

    世上没有坏孩子,只有坏习惯;世上没有笨孩子,只有懒孩子。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勤能补拙是良训。面对成长中的学生,唯有始终坚持民主的学生观、科学的教育观、个性的人才观。

    冰心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面对十字路口的顽童,唯有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附下身子倾听,蹲下来沟通,来传递一份爱意,一份期待,一份信任,从而满足他们“渴望被肯定”的需求。所以,作为教师,即使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也不要“一棒子打死”;即使是批评教育,也是“就事说事”,从不“翻旧账”;即使发怒,也不会让情绪左右“让孩子变好”的信念。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幸福的孩子都是一样,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每一个“后进学生”的背后都有着或多或少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当然也有个人因素。但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同样的人格、自尊,成绩只是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一把尺子,却量不出孩子“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我们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扬长避短”,“择善而从”,“因材施教”,少搞“一刀切”,“整齐划一”,“制裁差生”。

    后进生苦,其实优等生心里也有苦楚,但往往无人知晓,甚至归咎于孩子的耐挫能力。其实,优等生的耐挫力,人际交往,心理承受力等产生的不良后果更让人担忧。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优等生的逆商、情商、创商,要善于换位思考,永葆童心,善于觉察,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精心雕琢,发掘潜质,使之出类拔萃,从而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要坚定信念,相信后进生,真诚相待,营造生命场域,激励斗志,也许会唤起向上的信心,成长的勇气。

    总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心灵赢得心灵。抓住契机,挫折教育,做一匹鞭打的马,吐故纳新,不断超越。卢梭说过,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是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我们只需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和心理规律,跟着他们走就好了。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师生共创班级管理应用场景,共建师生自由生长的生命场。如学期末颁奖词,每月生日信,道德长跑日记,提拔当组长进班委,结对子赶帮超,扬长教育,闪光点大曝光,书香班级,共写随笔,利用运动会、文艺联欢会或其他有展示才艺的平台……这里没有评判,没有放弃,教师以聆听者的角色靠近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看见,被关注,被尊重,被欣赏。每一个孩子都能觉察自己,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向着明亮那方。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目中有“人”的教育,真真正正的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一种成全,善修炼。

    我们要始终坚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不抛弃,不放弃,相信相信力量。李老师说“如果教育者否定学生的两重性,甚至认为学生的真诚不过是演戏,那么,教育者不但低估了教育的复杂性,而且还会伤害学生心灵中渴望做“好人”的道德萌芽”。

    作为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用心灵赢得心灵,需要去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喧响,播下善良的种子,制定“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让每一个孩子都永远心存善念与希望。而不是“成为精神上、感情上的孤立无援者”。

    用心灵赢得心灵,用心灵写“教育诗”。如李老师记录万同的成长故事,一次契机,有机缘走近万同。面对“屡犯错误”“屡教不改”的万同,李老师没有放弃,更没有抛弃,而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利用集体舆论的力量,终于用真诚的爱心与智慧拨动了万同的心弦。万同终于觉醒了……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记录,都是师生一路走来的磕磕绊绊,喜怒哀乐。在李老师不动声色地描述中,我们感受到爱的教育的力量!正是如此,他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用真实的文字,真诚的情感,留下这么多原始的宝贵材料。

    自200年,我一直坚持写教育随笔。遇到师生冲突,坚持记录;遇到温馨画面,精心描绘;发现教育契机,挥笔而就。叙事,是一种彼此地倾听,更是相互间的自我觉察,心静了,相互关照中,往往创造出契机。于是,我们越来越发现怎么听孩子才会说,怎么说孩子才会听的秘密。善于听出字面背后的意蕴,捕捉信息传递的力量。因为文字是写给自己,亦或当事人,并不为哗众取宠、为标新立异的。教育写作,其实就是一种彼此成全。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教育的美好。如此,文字更灵动,教育更精致,生活更幸福。

    事实证明: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面对个性执拗者,冷处理,大智慧。扬长避短,择善而从。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设置“障碍”,创意“妙招”,激励其挑战自我,让学生在不断的挑战中,超越自我,从中体验人生的乐趣与辉煌。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如是说:李镇西教育专著的写作形式也非常新颖。他它不抽象的说理,不严密的演绎,而是夹叙夹议的讲述事例,事例本身就渗透教育哲理。它不是我们常见的教育论著的写作形式,不板着面孔,不用抽象的逻辑概念来论证原理。

    近几年来,无论是带工作坊,还是工作室,亦或是网络共同体,我都倡导同行者坚持共读共写,一起用纯净之心,绘朴实之文,抒真诚之情……实践证明,读书,写作,反思,让静静地时光摇曳生姿,留下最璀璨的一笔,见证最有力量的教育行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更1331‖读书修心,日常修行,教研修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vh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