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丨简读书
豆瓣9.4分《月亮与六便士》: 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

豆瓣9.4分《月亮与六便士》: 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

作者: Logos理 | 来源:发表于2020-02-11 16:39 被阅读0次

    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前言:

    我在网上曾看过这样一段话,形容我们这群年轻人:

    “我们这群人,苦没有真正苦过,爱没有用力爱过。每天受着信息大潮的冲击,三观未定又备受曲折,贫穷不再是正义,又妄图不让金钱成为唯一的追求,过早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勤奋却又不超过3天,就好像一群没有根的孩子,在别人的经历和精神里吵吵闹闹”

    像我这样20出头的人,日常处于迷茫和焦虑的漩涡,偶尔刷刷《奇葩说》,看到詹青云,也是20多岁的年纪,却有着超乎年龄的自知。

    同学们都毕业开始赚钱了,她却因为喜欢法学,贷款一百万,毅然决然踏上去哈佛求学的道路,学成归来,在辩论场上散发着知性与智慧的光芒,说句话透着屏幕让我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所以,当你在为未来迷茫焦虑的时候,有行动力的人,却已经坦然的仰望着星空,脚踏实地的前行着。

    于是,为了摆脱自身的迷茫状态,在这周的某个午后,伴着上海阴凉的天气,刚刚好的舒服,促使我走进了西西弗书店,却在不经意的流连间,见到了一位最让我震撼的读者。

    当我随意拿起一本书架上安放的书走到他的旁边,书页翻动间我看清了他正在阅读的书籍——《月亮与六便士》。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1 孤独的灵魂怀揣着不为人知的幻想,终于向他梦寐中的岛屿进发

    The moon and sixpence,作者是被称为“20世纪拥有最多读者的作家之一”—毛姆,他同时被誉为“英文现实主义巨擘”和“故事圣手”。

    这么一个有意思的书名背后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呢?

    一位四十岁开始学习绘画的证券经纪人,放弃了稳定优渥的生活,离开贤惠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忍饥挨饿,备受精神折磨,最后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结束生命。

    全书的第一句话:

    说实话,最初认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时,我一点也没有看出来他身上有什么不同凡响的东西。

    而这个看上去平凡普通的人,斯特里克兰,就是全书的主人公,从一开篇,作者就没有给予主人公鲜明的个性特征,而是假借第三人的视角,将主人公的存在弱化,给读者最初的印象感就是:主人公就是平凡无奇的大众,如果他走在街上,混杂在人群里,肯定是不起眼的那一类人。

    但同样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的独白:

    少年时我有一个梦想,我想当画家,可是画得并不怎么好。后来,我成了一个证券经历人,我已经四十岁了。

    或许这段话能让你想起你身边得一些人,他们不惑之年工作稳定,家庭美满,他们披着华丽的皮囊奔波在大街小巷,却忽略了他们灵魂深处的呐喊,直到他们终于想起最初的梦想,才发现生活早就给他们设置了一个牢笼,很少有人能够放下一切,挣脱束缚。

    斯特里克兰做到了,他放下了一切去了巴黎,去画画。

    斯特里克兰的人物形象,作为当代普通中产阶级的缩影,要知道在四十岁的年纪“放下妻儿”追逐梦想,势必会受到舆论轰炸与道德绑架,于是有人会问:过度抬高的现实梦想真的有意义吗?

    当所有人都在追逐六便士的时候,只有斯特里克兰在追逐月亮,毛姆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形象,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辩证看待,毛姆创作作品最多的时候处于二战,在那个时代,社会上尔虞我诈、文明混乱而且束缚了个人的发展,而以高更为代表的印象画派构图奇特大胆、颜色鲜亮纯净,力图摆脱精神上的束缚,从而表达社会生活的立体感,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产生联想。

    毛姆选择高更为斯特里克兰德的原型,围绕主人公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意在表达对当时扼杀自由精神的不满,揭露精神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赞赏斯特里克兰德的精神可嘉,鼓励当时处于迷乱中的人去勇敢追求,而不是一味的沉浸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

    所以主人公的现象级追求并不是毛姆给我们灌的一碗鸡汤,当斯特里克兰终于踏上开往大溪地的航船着,毛姆是这么来形容他的“孤独的灵魂怀揣着不为人知的幻想,终于向他梦寐中的岛屿进发。”毛姆使用的是“幻想”而不是“梦想”,这是梦寐以求的高地,而不是现实权衡的实地。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都知道,我们不能主人公一样放弃所有,去追求自己梦寐以求的高地,但我们仍然能够在梦想与现实的博弈之间,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度过一生。

    那些比你活得更自由的人,并不是比你优秀,而是在她们自己的时区,永远践行自己的想法并且敢于追求。

    2 浅析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最好的爱情是互相懂得

    爱情在这本书里面笔墨并不多,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却引人深思。

    主人公毫无预兆的抛弃温柔优雅的原配妻子远走巴黎,前面提到他放弃了一切去巴黎“画画”,而这个时候他妻子斯特里克兰太太的反应,很愤怒,但这个愤怒的原因却是在于斯特里克兰是因为所谓的理想而抛弃了自己,哪怕是因为女人而离开自己都比这更值得被原谅。

    因为这个所谓温柔、贤惠的女人,在异常悲痛的情绪背后,其实真正担心的并不是丈夫的离开,而是“别人的看法”。

    斯特里克兰太太就像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在她们的生活当中,别人的看法至关重要,甚至她们的悲痛,是由于虚荣心受损带来的痛苦,而恰恰相反的是,斯特里克兰尤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这就是当“我”直接对斯特里克兰说出大家都以为他是为了情妇离开的时候,他才会一脸鄙夷的说出:“女人们以为男人离开的唯一原因就是移情别恋。”

    斯特里克兰和他的妻子注定不是一类人,而互相理解不了对方,所以他们也必然会分道扬镳。

    在爱情当中,最重要的是互相懂得,互相理解。

    沈从文当年整整追了张兆和四年,写下无数美丽的情书,就在许多人以为他们结成了一段爱情佳话的时候,却没有想到他们终其一生也不是真正的相爱。

    张兆和不明白沈从文为什么在生活拮据的时候打肿脸充胖子为朋友花钱,也不明白为什么他要倾家荡产的收藏古董瓷器,在沈从文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身处极大的困惑与恐惧之中,她却选择与沈从文分居,沈从文更是自杀未遂,发出如此感慨:

    她并不是爱他为人,而是爱他写信。

    而王小波和李银河就是相互懂得,共同追求高尚精神生活的灵魂伴侣。

    他们结婚后,没有要小孩,因为他们都不喜欢油盐柴米的生活,他们一直在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这足以摒弃世俗的眼光,维系他们的爱情,甚至连小波的妈妈都感慨:“他们在一起吃精神吗?”

    他们一块出国留学,没什么钱的两个人,打零工、做服务员,生活清贫,却遍游了美国、欧洲,在这个过程中,他看遍了罗素著作,读遍西方哲学,眼界和认知都得到了拓展,这也为他写出超前的巨著奠定了基础。

    后来40岁的王小波选择辞职,全身心投入写作,面对亲朋好友的反对,只有李银河支持他的文学梦,所以才有王小波后来的“黄金时代”。

    最好的爱情,是懂得对方的才华,懂得对方的坚定。

    3 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

    正如在本书的最后一段,毛姆提到《圣经》里的一句话: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人论断。

    毛姆的世界里不存在客观的善和恶,他的人性观不是批判的,只是叙述的,因此在故事里,他无论对谁都是同情理解多于指责。

    人们常常自以为是有能力评判你根本没有能力窥视到全貌的事物。

    而《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主题中获得感悟与启发,有人看到孤独,有人看到艺术,有人思考道德,有人探寻梦想。

    而这些在书中都没有给出确切的答复,毛姆试图只是引发我们的思考:

    月亮在我们的眼里,是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境界,但也包含着你要面对的清贫生活;六便士在我们的眼里,是世俗的得失与利益,但也同样代表着社会地位和财富。

    如何取舍我想这取决于如何看待生活。

    最近很火的一部电影叫《一出好戏》,其中有个桥段:

    大家被困到一个小岛上面,没有任何吃的,唯一填报肚子的就是海中补捕到的鱼,当大家都被小王逼着从事劳动,否则就不能吃饭的境地之时,刚开始的激烈反抗竟然是最后的默默顺从,终于有一个晚上,张总实在忍不下去了,就给大家讲了一达通道理,总结起来就是:世界没有了,咱们真的又回到了人猿时代,真的就是为了一口吃的,脸都不要了吗?史教授听完带头鼓掌,小王给了史教授一条鱼,史教授大口吃着,小王就问史教授:填饱肚子重要,还是死要面子重要?

    这就是“六便士”重要,还是“月亮”重要的逻辑,同样并没有一个“参考答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也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我们从来都不需要别人的盲目论断,就像书店里面衣衫褴褛的老人,他或许拮据,或许富有,但唯一能肯定的是,他的精神世界无比充实。

    罗振宇在2020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里说到:最好的时代,就是你走在路上,不敢小瞧任何人。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豆瓣9.4分《月亮与六便士》: 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vx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