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洞察
关于走心
走别人的心,让你创作的内容走到别人的心里去。
走自己的心,把自己写得热泪盈眶,别人看了无动于衷,叫自我陶醉。
走心的本质,是引发受众的共鸣与共情。
共鸣是理性的,是观点和看法上的认同;
共情是情绪和感受上的代入。
关于洞察insight
英文释义
动词:看透事物。
名词:看透某个事物之后所得到的认识。
中文释义
洞悉事物原委的观察。即观察清楚本质、原委。
广告领域
一些没有被发现的,或者已经被大家遗忘了的真相、事实。
洞察是某一人群的认知或行为的隐秘共性,或背后真相。
举例:李佳琦向女性用户推销男性化妆品。
最开始说,你老公太辛苦,买些护肤品犒劳他,女性用户回复:他不配。
后来就说,这个护肤品很便宜,给他买了,就不会偷你用的贵的了。女性用户:买它!
区分三件事:
1、有趣的事实,大家会说:“唉,是吗?我以前还真不知道。”
2、正确的认知,大家会说:“哦,没错,就是这样的。”
3、准确的洞察,大家会说:“太对了,就是这么回事儿!”
洞察的效果,是强烈的新奇感+瞬间的认同感。
“洞察”是说服力、感染力、传播力的来源。
“走心”的洞察,制造“动心/贴心/扎心”的效果。
一个了解洞察这个概念的人,会从大家都看到的现象里边,总结出一些深层的人性真相来,而一旦总结出这种人性真相来,它就变成了可以利用,可以复制的。
2、发现洞察
看见 VS 观察 VS 洞察
看见:只见事物,知道楼道里有楼梯。
观察:看到现象,知道楼梯有17级。
洞察:知道现象背后的本质,知道楼梯为什么有17级。
广告界讲的洞察,通常是说“消费者洞察”,先限定了洞察是对某一群消费者有效的,对其他的人未必。
在哪能找到洞察?洞察从哪里来呢?
1、“说破型”洞察
内涵:人们“心念已至,而口未能及”的东西。你心里有那个想法,你只是从来没准确地说出来过,有人准确地捕捉到了它。
如何找它:努力探索人们认知与表达的那个缝隙。这类洞察,就存在于认知与表达的缝隙里——大家都知道,但他们说不出来、说不准确,你说出来了,就成了。
举例:李宗盛《梦醒时分》
爱了不该爱的人,心中满是伤痕;犯了不该犯的错,心中满是悔恨;尝尽了生活的苦,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2、“看透型”洞察
内涵:让你“一闻此言,恍然而悟”的东西,“我之前没这么想过,但是我一听你说的,就觉得说得特别对”,是他们把这件事情第一次说明白看明白、说清楚。
如何找它:努力探索人性真相与普遍认知之间的那个缝隙。这类洞察,得在这找——真相如此,只是大家还没认识到,你先认识到,你就找到了一个洞察。
举例:
钱锺书: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王尔德:人们总是可以善待他们毫不在意的那些人。
王尔德:结婚是想象战胜了理智,再婚是希望战胜了经验。
洞察“赝品”:新奇表达,不算洞察。
精彩的修辞,实际上是“表达与表达之间的缝隙”,是你的表达与他的表达之间的差距,是表达能力的胜出,是胜在表述而非揭示——换句话说,只是把话说得更漂亮了而已。
3、细分洞察
广告不一定是拍给目标消费者看的。
案例:冰桶挑战
事件:2014年,给渐冻症患者筹集捐款发起的社交互动,规则是:先邀请一些人参加这个活动,那些人可以选择在24小时之内接受挑战,把一桶冰水浇到自己身上,并且上传视频;或者,也可以不接受挑战,直接捐100美元善款给渐冻症患者,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在社交网络上继续点名其他人接受挑战。
效果:冰桶挑战在全球一共募集了捐款2.2亿美元,Facebook上有2400万条相关视频在传播,参与挑战的人,包括比尔·盖茨、Taylor Swift等等大批文化娱乐名人。
两派观点:
1、很多人都只是围观看热闹,或者浇冰水出丑吸引关注,并没有因此更加理解、关爱渐冻症患者,也没有捐款——这样的关注和参与有什么意义?岂不是违背了这个活动的初衷吗?
2、如果没有这么多人帮忙吸引注意,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来围观,哪有那么多企业家、明星、名人来参与、来捐款呢?
人群分类:
第一种,围观者。他们感兴趣,所以会看、会关注,也许还会跟人讨论,但是他们不参与,也不捐钱。
第二种,参与者,比如被点名接受挑战的那些人,以及主动转发、点赞、扩散消息的普通人。
第三种,直接被这些传播影响,为渐冻症患者捐钱的人。
冰桶挑战的成功在于同时给予这几类人参与动机:
围观者,好奇心驱动,关注谈论,增加事件热度。
参与者,参与引发关注,尤其是明星名人,获得荣誉+权力,点名下一个人,是晒出社交圈、秀出社交实力的动作。点评转的参与者,看到有人在他们的鼓动下捐款,也有成就感。
捐助者,事件围观者多,更多的赞扬、夸奖,给他们提供更强大的捐款动力。
原因:广告内容的观看者、品牌或产品的消费者、媒介平台,或者整个传播链条里的各种参与者,是不同的三种人。
三种不同身份的关系:
观看者,有可能帮助影响消费者,或直接转化为消费者。
参与者,有可能帮助广告内容触达更多消费者,影响消费者。
消费者,也可能同时既是“观看者”,也是“参与者”。
三种不同的洞察:
1、社会人群洞察
广泛大众或某一个社会群体的认知或行为共性。
好好利用这个社会人群洞察,可以吸引来更广泛的关注。
2、参与人群洞察
与受众的行为和传播媒介有关的认知或行为共性。
好的参与人群洞察可以带来更积极的互动。
3、消费人群洞察
一些与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有关的认知或行为共性。
可以触动消费者的认知,实现更有效的消费转化。
三种不同的广告形式
1、利用社会人群洞察,引发社会人群关注。他们关注话题,观看内容,接收信息。
2、利用参与人群洞察,运用好人群与媒介之间的行为或认知。
3、利用消费人群洞察,单刀直入,直接切中主题,锁定人群,促进转换。
4、叨叨
1、
洞察,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可以训练的思维方式,拥有了这种思维方式,能够看清楚很多事情,或者说能够穿越现象,看到本质。
2、
洞察从来不可能被发明,而只能被发现。需要我们好好观察世界,理解人心,了解人性。
3、
叫好和叫做,是一个选择题,不区分人群洞察,就无法做出好的选择。
想清楚要叫好,还是要叫做,再去选择人群洞察,找出关键要素,策划内容。
4、
购买的主体永远是人,人来选择,人来购买,人来使用,洞察人群特征,是做传播和营销的基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