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一家企业邀约,在该企业内部举办一场读书会,讲一讲《认知突围》这本书。

我其实特别不喜欢讲书。你想啊,咱也是个有身份证的人,万一讲的没有樊登、罗胖这些人讲的好,那不掉价嘛!
开个玩笑啊!不过讲书的话,我肯定不如樊登老师讲的好,如果我照本宣科,把这本书讲一遍,可能就是在浪费大家时间了。
那怎么才能给各位提供价值呢?
分享讲求三感:对象感、价值感、服务感。
你只有非常了解听众,你分享的东西才有针对性;有了针对性你才能给对方提供他想要的价值。比如,是有趣?有用?还是有共鸣?总要收获一样吧;然后你才能更好地服务听众。
其实,这本书内容挺一般,适合小白阅读。如果你是一名资深读书人,那这本书对你来说,就有点浅了。
今天来参加读书会的老师,年龄、职务、身份都不相同。所以,如果我笼统的把这本书讲一遍,其实是缺乏对象感的。
所以,下面的分享,我会把这本书中,我认为很重要概念,用我的优势——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一次重新整合。
如果你对我讲的,觉得有点意思,有一些启发,愿意去翻一翻这本书,说明我今天分享是有价值的。
我们先说说书名——
认知突围
什么叫认知?
认知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那什么是思维方式呢?
我给你讲一个有趣的小实验:
有一位教授,把一个班的学生,按照中线分成左右两组,然后给第一组发了下面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年轻女士的照片。
然后给第二组发了一张老太太的照片:

两组学生分别看了10秒钟后,教授把卡片收回。接着,用投影仪让两组学生一起看了下面这张照片:

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事先看过年轻女士照片的,第一眼就看出是位女士;而先前看到老太太照片的同学,也第一眼看出是位老太太。
这时候,教授又对两组同学说,你们能分别看到对方说的吗?
过了一会儿,同学们渐渐地,也都看到了另一方眼中的画像。
但只要他们把视线移开一会儿,再回头看时,第一眼还是自己最初看到的样子。
对,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力量。
这个实验仅用了10秒钟,就能对人产生思维定式。
更何况我们一生中,有那么多条件在作用: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单位、朋友、同事以及各种时下流行的各种观念。
这些都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别人的观点虽然与我们不同,但常常也是正确的。
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而看到的世界也可能是不同的。
所以—
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的观点。
我们只有能意识到这点,才能从我们的“思维定式”里跳出来,去倾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
从原来的思维方式中跳出来,就是——
突围
你可以理解为“思维转换”。
什么叫思维转换,我还是给大家先讲一个故事:
一个周日的早晨,在地铁里,乘客都静静地坐着,这时候上来一名男子与几个小孩,孩子一上来,就开始大喊大叫,满车厢乱跑。可那名男子任凭孩子打闹,却无动于衷。
不满的情绪开始在车厢内蔓延。
我终于忍无可忍,对他说:“先生,你可否管管你的孩子?”
那人抬起眼看我,如梦初醒般轻声说:“是啊,我是该管管他们了。他们的母亲一小时前去世了,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们大概也一样吧。”
瞬间,我怒气全消,代替的是同情与怜悯。“实在抱歉,原来您的夫人刚刚过世?请问我能帮您什么吗?”
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感觉吗?我的思维转换了,看此事的角度也瞬间改变,想法、感觉和行为都变了。
这不是故事,这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作者科维的一次亲身经历。
对,当思维发生转变,一切都变了!
为了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好,我们经常改变态度,也经常改变行为。但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不改变的话,态度和行为即使都是正确的,也不会持续太久。
为什么很多人早起、跑步、减肥、演讲……都失败了?
是他们没有态度吗?
不是!他们的态度常常像打了鸡血。
只是他们的态度只有三分钟热度。
是他们没有行动吗?
不是!他们有时候对自己真狠,整顿整顿地饿自己。
只是他们无法坚持行动。
对,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能像科维在地铁里那样,立即发生。一旦事情是长期的、复杂的,就没那么简单了。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想要思维方式发生改变,我们需要如何去做。
一、重新理解自己
人的认知可以分为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是认知空白区
比如,咱们烟草这个行业。可能在我眼里,就是烟草的区别,就是地域的不同。
但实际上,香烟里除了地域不同,还有品种、工艺……很多不同。这些不同,对我来说就是认知空白,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象限:知道自己不知道
像咱们已经工作多年,对这个行业已经很了解了,知道行业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这个行业存在哪些问题,你正在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个时候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是认知障碍区。
第三象限:不知道自己知道
这个阶段,是你下功夫刻意练习的阶段。给孩子拍奶。
这个区域属于实践区。
第四象限:知道自己知道
这个时候,我们掌握了很多规律,也就是我们说的知行合一。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经过大风大浪的人,他们会比一般人更有智慧。
一个人认知成长的过程,就是:
打破认知盲区→穿越认知障碍→站在实践区→跨进认知区
二、重新理解时间
时间是最不公平的资源!
什么!什么?时间是最不公平的?
不对吧!
一个人不管他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她颜值爆表,还是相貌平平,大家的时间,不都是24小时吗?
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时间对每个人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快一些,有的人慢一些。
什么意思?
小时候,大家是不是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而现在,时间变得快多了!
有歌为证: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
日子总过得太慢,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奔东西。”
对,时间不是匀速的,而是加速的。
其实用一个很简单的数学原理,就能解释这个现象:
对5岁的你来说,每过一年,占你生命的1/5,也就是20%
对20岁的你来说,每过一年,占你生命的1/20,也就是5%
而对50岁的你来说,每过一年,占你生命的1/50,也就是2%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年的时光,在你生命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觉得时间变得越来越快,根本停不下来。
那么,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就是,你会变得越来越焦虑。
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个单位,20岁的年轻人,往往更有冲劲,而40岁的大叔,就开始变得油腻。
因为20岁,你会觉得,学习一个新东西,花不了多少时间;
而40岁,你会觉得,没时间了!来不及了!
对,不同的人对时间的感知,是不一样的!
和自己比,不一样;和别人比,也不一样。
时间是不是很残酷?
不过,我要告诉你的是,时间还有更残酷的一面,那就是:
时间不仅流逝的速度不一样,而且时间对每个人的分配,也存在严重的不平等。
比如,有的人一天16小时,有的人24小时,有的人32小时……
什么!什么?还有这样的事?
刘润老师曾讲过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
兔子做事很快,乌龟总是慢吞吞的。
上帝偏爱兔子,就从乌龟的时间里,拿出了8小时,给了兔子。
于是,兔子的一天32小时,乌龟的一天16小时。
Oh!my god 这太不公平了吧!上帝,你怎么能这样?
迫于压力,上帝不得不粉饰“公平”:
乌龟,你觉得不公平是吧,好,再给你8小时睡觉时间!
兔子,让你跑得更快,帮你一天活出32小时!
上帝因为不喜欢乌龟,明明只给了16个小时,但又额外给了8小时睡觉时间,让乌龟觉得自己还拥有24小时的假象。
因为喜欢兔子,上帝想给兔子更多时间,但又不能做得太明显,于是,上帝教兔子“时间管理”,给它各种高效的工具,帮她提升效率,让她每天多活8小时。
对,我们就是兔子或者乌龟,上帝给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其实都不一样。
有的人,除了8小时睡觉,上帝还给了他24小时;
但有些人,上帝就只给了他8小时。
什么?你觉得不公平?
没事,再给你8小时打游戏、再给你8小时刷抖音、再给你8小时睡懒觉、再给你8小时侃大山……
对,这些你浪费掉的时间,都被上帝偷偷拿走了。
然后,填进来一个你不能“自律”的时间。
这8小时,看似属于你,但你完全无法用它创造价值。
上帝为了给喜欢的人多1个小时,就要从不喜欢的人那里,拿走1个小时。
现在,你还觉得时间公平吗?
很多时间,早就不属于你了!
怎么办?
赶紧把时间抢回来啊!
怎么抢呢?
我们每个人的一天,都是由三个8小时组成:
第一个8小时,大家都在工作;
第二个8小时,大家都在睡觉;
第三个8小时,你在做什么呢?
人与人的区别,主要是“第三个8小时”创造出来的。
你的第三个8小时在做什么?
2小时,上下班路上;
2小时,吃饭、午休;
2小时,聊天、玩手机。
还剩下2小时,这2小时,你又在干什么?
算完这笔账,你有没有一身冷汗?
怎么办?怎么办!
别急!首先,我们要看清时间的本质:
交易、消费和投资。
你上班的时间,卖给了老板,这是交易;
你用来娱乐的时间,这是消费;
你用来学习的时间,这是投资。
那我们是不是要放弃娱乐、休息的时间,把它们都用来学习吗?
当然不是,只是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是用来交易?用来消费?还是用来投资?
比如,有人抖音刷着、刷着、刷着……忽然大叫一声:“妈呀!3个小时过去了!”
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时间被消费的这么多,所以才懊悔不已。
只有对自己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你才能做好时间的主人。
所以,珍惜你的时间、理解你的时间、用好你的时间,
你的一天也能活出32小时,甚至更多。
三,重新理解知识
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学到的知识,就像一把沙子,很难融会贯通。
为什么?
如果你会打麻将,你一定认识骰子。
骰子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有不同的点数。
我从正面看,是一点;你从反面看,是六点。
这个时候,有人问,你们看到了几?
我说一,你说六,结果我们两吵的不可开交。
这根本不是123456的问题,而是这是骰子。
对,这是一个盲人摸象的变体版。
盲人摸象的故事,看似很荒谬,其实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都是对的;但是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都错了。
过去有一句话,我一直不理解: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但如果你理解了骰子,你就能理解这句话了。
我们假设一个物体,它叫“空”。
它有无数个面,每个面都有不同的颜色。
你从正面看,是红色;从反面看,是绿色;从侧面看,是蓝色;从上面看,是黄色;从下面看,是白色……它有无数个面,无数种颜色。
因为“空”有无数种颜色,所以,你看到的任何一种颜色,都是“空”。
“色”只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空”。
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空”,空还是空,但色千变万化。
你看大象:
正面看,大鼻子;后面看,短尾巴;两侧看,一堵墙。
但它们都是大象,只是不同角度的大象。
假设有一样东西叫知识体,它和空一样巨大,有很多侧面,从不同角度会看到不同的点——知识点。
知识体与知识点的关系,就像空与色的关系。
你学到的任何知识点,都是一个东西,就是知识体。
每个知识点,都是同一个知识体,不同方面的不同展现。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答案很简单,因为你书读多了!
无论多少人,出了多少书,其实都是同一本书,你可以看作——母书。
世间只有这一本书。千万本书都是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展现而已。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读的书越多,知识就越混乱,反而成了负担。
知道这个道理的人,读书读到一定数量之后,就发现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读1本书≈读1万本书
如果你连一本书的道理都没读通,那么即使你读了一万本书,还是书呆子。
一通百通。一不通百不通。
沙子是细碎的、零散的,你只有将沙子和水泥和在一起,融为一体才能体现沙子的价值。
知识是片面的、零碎的,你只有将知识和思考合在一起,融为知识体系,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
那怎么建立知识体系呢?
四、重新理解读书
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原子;
生命体的最小单位是,细胞;
那么思维有没有最小单位?
思维的最小单位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者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有两个特征: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是什么”,外延是“有哪些”。
了解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基础。
所以,我们读书读什么?
读两个东西:一个是关键概念,也就是知识点;另一个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连接,也就是逻辑关系,它是作者的思考方式,你也可以叫结构或者模型。
概念+结构=1本书
于是,正确的阅读方法即:
(1)学习重要的概念
(2)概念与概念之间是怎样连接的,也就是作者如何思考的
(3)看完书,只完成了一半,剩下一半是你的想法和践行。
这样读书,你就很容易建立一套知识体系。
读书一定要建立体系,不成体系的读书,就如同拿着破网去打鱼,最后一场空。
当然,读书也有三种段位:
(1)读书:学习能力(输入价值)
(2)说书:表达能力(转化价值)
(3)写书:输出能力(创造价值)你可以把各种知识,打散、重组,变成你自己的知识。
读书,是成本最低,但价值最高的成长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