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知突围!

认知突围!

作者: 韩同志 | 来源:发表于2022-05-02 14:17 被阅读0次

    最近受一家企业邀约,在该企业内部举办一场读书会,讲一讲《认知突围》这本书。

    《认知突围》

    我其实特别不喜欢讲书。你想啊,咱也是个有身份证的人,万一讲的没有樊登、罗胖这些人讲的好,那不掉价嘛!

    开个玩笑啊!不过讲书的话,我肯定不如樊登老师讲的好,如果我照本宣科,把这本书讲一遍,可能就是在浪费大家时间了。

    那怎么才能给各位提供价值呢?

    分享讲求三感:对象感、价值感、服务感。

    你只有非常了解听众,你分享的东西才有针对性;有了针对性你才能给对方提供他想要的价值。比如,是有趣?有用?还是有共鸣?总要收获一样吧;然后你才能更好地服务听众。

    其实,这本书内容挺一般,适合小白阅读。如果你是一名资深读书人,那这本书对你来说,就有点浅了。

    今天来参加读书会的老师,年龄、职务、身份都不相同。所以,如果我笼统的把这本书讲一遍,其实是缺乏对象感的。

    所以,下面的分享,我会把这本书中,我认为很重要概念,用我的优势——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一次重新整合。

    如果你对我讲的,觉得有点意思,有一些启发,愿意去翻一翻这本书,说明我今天分享是有价值的。

    我们先说说书名——

    认知突围

    什么叫认知?

    认知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那什么是思维方式呢?

    我给你讲一个有趣的小实验:

    有一位教授,把一个班的学生,按照中线分成左右两组,然后给第一组发了下面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年轻女士的照片。

    然后给第二组发了一张老太太的照片:

    两组学生分别看了10秒钟后,教授把卡片收回。接着,用投影仪让两组学生一起看了下面这张照片:

    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事先看过年轻女士照片的,第一眼就看出是位女士;而先前看到老太太照片的同学,也第一眼看出是位老太太。

    这时候,教授又对两组同学说,你们能分别看到对方说的吗?

    过了一会儿,同学们渐渐地,也都看到了另一方眼中的画像。

    但只要他们把视线移开一会儿,再回头看时,第一眼还是自己最初看到的样子。

    对,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力量。

    这个实验仅用了10秒钟,就能对人产生思维定式。

    更何况我们一生中,有那么多条件在作用: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单位、朋友、同事以及各种时下流行的各种观念。

    这些都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别人的观点虽然与我们不同,但常常也是正确的。

    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而看到的世界也可能是不同的。

    所以—

    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的观点。

    我们只有能意识到这点,才能从我们的“思维定式”里跳出来,去倾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

    从原来的思维方式中跳出来,就是——

    突围

    你可以理解为“思维转换”。

    什么叫思维转换,我还是给大家先讲一个故事:

    一个周日的早晨,在地铁里,乘客都静静地坐着,这时候上来一名男子与几个小孩,孩子一上来,就开始大喊大叫,满车厢乱跑。可那名男子任凭孩子打闹,却无动于衷。

    不满的情绪开始在车厢内蔓延。

    我终于忍无可忍,对他说:“先生,你可否管管你的孩子?”

    那人抬起眼看我,如梦初醒般轻声说:“是啊,我是该管管他们了。他们的母亲一小时前去世了,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们大概也一样吧。”

    瞬间,我怒气全消,代替的是同情与怜悯。“实在抱歉,原来您的夫人刚刚过世?请问我能帮您什么吗?”

    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感觉吗?我的思维转换了,看此事的角度也瞬间改变,想法、感觉和行为都变了。

    这不是故事,这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作者科维的一次亲身经历。

    对,当思维发生转变,一切都变了!

    为了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好,我们经常改变态度,也经常改变行为。但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不改变的话,态度和行为即使都是正确的,也不会持续太久。

    为什么很多人早起、跑步、减肥、演讲……都失败了?

    是他们没有态度吗?

    不是!他们的态度常常像打了鸡血。

    只是他们的态度只有三分钟热度。

    是他们没有行动吗?

    不是!他们有时候对自己真狠,整顿整顿地饿自己。

    只是他们无法坚持行动。

    对,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能像科维在地铁里那样,立即发生。一旦事情是长期的、复杂的,就没那么简单了。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想要思维方式发生改变,我们需要如何去做。

    一、重新理解自己

    人的认知可以分为四个象限:

    认知四象限

    第一象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是认知空白区

    比如,咱们烟草这个行业。可能在我眼里,就是烟草的区别,就是地域的不同。

    但实际上,香烟里除了地域不同,还有品种、工艺……很多不同。这些不同,对我来说就是认知空白,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象限:知道自己不知道

    像咱们已经工作多年,对这个行业已经很了解了,知道行业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这个行业存在哪些问题,你正在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个时候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是认知障碍区。

    第三象限:不知道自己知道

    这个阶段,是你下功夫刻意练习的阶段。给孩子拍奶。

    这个区域属于实践区。

    第四象限:知道自己知道

    这个时候,我们掌握了很多规律,也就是我们说的知行合一。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经过大风大浪的人,他们会比一般人更有智慧。

    一个人认知成长的过程,就是:

    打破认知盲区→穿越认知障碍→站在实践区→跨进认知区

    二、重新理解时间

    时间是最不公平的资源!

    什么!什么?时间是最不公平的?

    不对吧!

    一个人不管他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她颜值爆表,还是相貌平平,大家的时间,不都是24小时吗?

    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时间对每个人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快一些,有的人慢一些。

    什么意思?

    小时候,大家是不是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而现在,时间变得快多了!

    有歌为证: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

    日子总过得太慢,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奔东西。”

    对,时间不是匀速的,而是加速的。

    其实用一个很简单的数学原理,就能解释这个现象:

    对5岁的你来说,每过一年,占你生命的1/5,也就是20%

    对20岁的你来说,每过一年,占你生命的1/20,也就是5%

    而对50岁的你来说,每过一年,占你生命的1/50,也就是2%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年的时光,在你生命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觉得时间变得越来越快,根本停不下来。

    那么,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就是,你会变得越来越焦虑。

    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个单位,20岁的年轻人,往往更有冲劲,而40岁的大叔,就开始变得油腻。

    因为20岁,你会觉得,学习一个新东西,花不了多少时间;

    而40岁,你会觉得,没时间了!来不及了!

    对,不同的人对时间的感知,是不一样的!

    和自己比,不一样;和别人比,也不一样。

    时间是不是很残酷?

    不过,我要告诉你的是,时间还有更残酷的一面,那就是:

    时间不仅流逝的速度不一样,而且时间对每个人的分配,也存在严重的不平等。

    比如,有的人一天16小时,有的人24小时,有的人32小时……

    什么!什么?还有这样的事?

    刘润老师曾讲过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

    兔子做事很快,乌龟总是慢吞吞的。

    上帝偏爱兔子,就从乌龟的时间里,拿出了8小时,给了兔子。

    于是,兔子的一天32小时,乌龟的一天16小时。

    Oh!my god 这太不公平了吧!上帝,你怎么能这样?

    迫于压力,上帝不得不粉饰“公平”:

    乌龟,你觉得不公平是吧,好,再给你8小时睡觉时间!

    兔子,让你跑得更快,帮你一天活出32小时!

    上帝因为不喜欢乌龟,明明只给了16个小时,但又额外给了8小时睡觉时间,让乌龟觉得自己还拥有24小时的假象。

    因为喜欢兔子,上帝想给兔子更多时间,但又不能做得太明显,于是,上帝教兔子“时间管理”,给它各种高效的工具,帮她提升效率,让她每天多活8小时。

    对,我们就是兔子或者乌龟,上帝给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其实都不一样。

    有的人,除了8小时睡觉,上帝还给了他24小时;

    但有些人,上帝就只给了他8小时。

    什么?你觉得不公平?

    没事,再给你8小时打游戏、再给你8小时刷抖音、再给你8小时睡懒觉、再给你8小时侃大山……

    对,这些你浪费掉的时间,都被上帝偷偷拿走了。

    然后,填进来一个你不能“自律”的时间。

    这8小时,看似属于你,但你完全无法用它创造价值。

    上帝为了给喜欢的人多1个小时,就要从不喜欢的人那里,拿走1个小时。

    现在,你还觉得时间公平吗?

    很多时间,早就不属于你了!

    怎么办?

    赶紧把时间抢回来啊!

    怎么抢呢?

    我们每个人的一天,都是由三个8小时组成:

    第一个8小时,大家都在工作;

    第二个8小时,大家都在睡觉;

    第三个8小时,你在做什么呢?

    人与人的区别,主要是“第三个8小时”创造出来的。

    你的第三个8小时在做什么?

    2小时,上下班路上;

    2小时,吃饭、午休;

    2小时,聊天、玩手机。

    还剩下2小时,这2小时,你又在干什么?

    算完这笔账,你有没有一身冷汗?

    怎么办?怎么办!

    别急!首先,我们要看清时间的本质:

    交易、消费和投资。

    你上班的时间,卖给了老板,这是交易;

    你用来娱乐的时间,这是消费;

    你用来学习的时间,这是投资。

    那我们是不是要放弃娱乐、休息的时间,把它们都用来学习吗?

    当然不是,只是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是用来交易?用来消费?还是用来投资?

    比如,有人抖音刷着、刷着、刷着……忽然大叫一声:“妈呀!3个小时过去了!”

    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时间被消费的这么多,所以才懊悔不已。

    只有对自己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你才能做好时间的主人。

    所以,珍惜你的时间、理解你的时间、用好你的时间,

    你的一天也能活出32小时,甚至更多。

    三,重新理解知识

    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学到的知识,就像一把沙子,很难融会贯通。

    为什么?

    如果你会打麻将,你一定认识骰子。

    骰子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有不同的点数。

    我从正面看,是一点;你从反面看,是六点。

    这个时候,有人问,你们看到了几?

    我说一,你说六,结果我们两吵的不可开交。

    这根本不是123456的问题,而是这是骰子。

    对,这是一个盲人摸象的变体版。

    盲人摸象的故事,看似很荒谬,其实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都是对的;但是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都错了。

    过去有一句话,我一直不理解: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但如果你理解了骰子,你就能理解这句话了。

    我们假设一个物体,它叫“空”。

    它有无数个面,每个面都有不同的颜色。

    你从正面看,是红色;从反面看,是绿色;从侧面看,是蓝色;从上面看,是黄色;从下面看,是白色……它有无数个面,无数种颜色。

    因为“空”有无数种颜色,所以,你看到的任何一种颜色,都是“空”。

    “色”只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空”。

    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空”,空还是空,但色千变万化。

    你看大象:

    正面看,大鼻子;后面看,短尾巴;两侧看,一堵墙。

    但它们都是大象,只是不同角度的大象。

    假设有一样东西叫知识体,它和空一样巨大,有很多侧面,从不同角度会看到不同的点——知识点。

    知识体与知识点的关系,就像空与色的关系。

    你学到的任何知识点,都是一个东西,就是知识体。

    每个知识点,都是同一个知识体,不同方面的不同展现。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答案很简单,因为你书读多了!

    无论多少人,出了多少书,其实都是同一本书,你可以看作——母书。

    世间只有这一本书。千万本书都是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展现而已。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读的书越多,知识就越混乱,反而成了负担。

    知道这个道理的人,读书读到一定数量之后,就发现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读1本书≈读1万本书

    如果你连一本书的道理都没读通,那么即使你读了一万本书,还是书呆子。

    一通百通。一不通百不通。

    沙子是细碎的、零散的,你只有将沙子和水泥和在一起,融为一体才能体现沙子的价值。

    知识是片面的、零碎的,你只有将知识和思考合在一起,融为知识体系,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

    那怎么建立知识体系呢?

    四、重新理解读书

    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原子;

    生命体的最小单位是,细胞;

    那么思维有没有最小单位?

    思维的最小单位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者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有两个特征: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是什么”,外延是“有哪些”。

    了解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基础。

    所以,我们读书读什么?

    读两个东西:一个是关键概念,也就是知识点;另一个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连接,也就是逻辑关系,它是作者的思考方式,你也可以叫结构或者模型。

    概念+结构=1本书

    于是,正确的阅读方法即:

    (1)学习重要的概念

    (2)概念与概念之间是怎样连接的,也就是作者如何思考的

    (3)看完书,只完成了一半,剩下一半是你的想法和践行。

    这样读书,你就很容易建立一套知识体系。

    读书一定要建立体系,不成体系的读书,就如同拿着破网去打鱼,最后一场空。

    当然,读书也有三种段位:

    (1)读书:学习能力(输入价值)

    (2)说书:表达能力(转化价值)

    (3)写书:输出能力(创造价值)你可以把各种知识,打散、重组,变成你自己的知识。

    读书,是成本最低,但价值最高的成长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突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wm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