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他不可能回来了。因为二老会觉得老大的死是翠翠和他爷爷造成的,而且顺顺也想他娶磨坊家的姑娘。因而造成悲剧。
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老船夫带着一生巨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亦无法把握孙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吗? 可以说,《边城》中的每个人都在孤独中挣扎着,最后“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慰罢了。沈先生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明天”今天的第二天;也泛指未来、希望。
结尾是无奈的,是沈从文为人性写的最后一首抒情诗,但就是最后一笔竟也不是坚定有力、充满希望的。人们也许不禁对于人类神性层面、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产生了疑惑。现实还是现实,我们是否终究要屈从于现实。当初若翠翠选择了大老,或二老按照常人的说法,“渡船是活的,不如碾房固定”,而选择了碾房,就不会“节外生枝”(大老的死,二老的离去)了。生命具神性,然而生活在人间是否顺应现实?现代人正是处于窘困的境地。沈从文是要写首抒情诗,却展示给了我们现代的困境。这个人是否回来,将是人类神性一面与非神性一面(或现实)对峙的结果。
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藏的:咳嗽,穷困,还有爱情。或许是因为顺顺和老二误会了翠翠,又或是二老没有正面表达自己对翠翠的爱意……他们总是阴差阳错,不像电视剧里的美好。这就是沈从文先生想让人看到的。那美好在消失中却又无能为力的无奈,就如同翠翠望向江面的渴望。所以,他必须把“这美好的东西毁给人们看”呀,这样人们才会发现在《边城》这温暖作品背后潜伏着的是作者的不安与悲伤;这样人们才能看到《边城》是浪漫的,是浪漫主义的,可它却又是现实的,又是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的,它惟有是悲剧,才能让人们体会到美的可贵,才能让人们对肮脏的现实产生极端的憎恶。
《边城》因悲剧而现实,更因悲剧而深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