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诗歌,共享。读书
读出真味比烧出真味,更难得可贵

读出真味比烧出真味,更难得可贵

作者: 萃辰天心书院 | 来源:发表于2018-03-27 20:13 被阅读21次

    文:印安(陈伯安老师)

    书香沁心 ·《读出味道来》

    古人读书,有“三味”之说:“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意是说,读经典著作,有如吃米面主食;读文史书籍,有如吃荤素菜肴;读一般普及知识,有如吃酱醋佐料。我想,鲁迅先生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三味”也一定是取意于此。其实,人生大书本,书本大人生,人生既然百味,读书又何止三味呢?

    做任何事情,你只有感觉它有味道,才会产生兴趣。比如喝茶,你品出了茶的清香,才有兴趣去喝它;比如看画,你悟出了画的神韵,才有兴趣去看它;比如听曲,你融进了美的旋律,才有兴趣去听它;比如登山,你只有情满于山,才有兴趣去登它;比如观海,你只有意溢于海,你才有兴趣去观它。读书也是一样,你若读不出味道来,是不可能有持久的读书兴趣的。

    记得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十分幽默的话:“英国人烹调术的主旨是不假其它佐料的帮助,而把肉与蔬菜的原味,真正的香味,烧出来。”老舍先生虽然讲的是烹调,但用来说明读书的道理也是十分生动和贴切的。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我们如果能够把书中或文中的原味,真正的香味,读出来,那就如同英国的烹调大师,同样是不简单的。比较起来,读出真味比烧出真味,更加难得可贵。一部《红楼梦》,流传了这么多年,正如曹雪芹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读书要想读出味道来,叶圣陶先生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他说:“作者的努力既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可以理解为“怎么能读出作品的味道呢?”

    关于读出味道来,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作家贾平凹讲他小时候读这两句诗时,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是依然不懂,什么山岭、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真正读出了这首诗的味道,是在作家“经历了无数革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他体味出“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晖”。贾平凹动情地写道:“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多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住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贾平凹对王维诗句的解读真是“明月清泉自在怀”,佳句真正的味道尽含其中了。

    读出味道来的“读”,不是一般的“读,而是“解读”,即古人所说的“涵泳”,只有深入理解和参悟书中的道理,才能读出味道,达到陶渊明那种“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出真味比烧出真味,更难得可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eas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