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好朋友的求助,她的一年级儿子,和好多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一样,做作业磨蹭。
为此,好朋友就像各大公众号里描述的那样,对儿子软硬兼施。
回家后,就跟儿子说,快点写作业,然后有时间做点别的,儿子点头答应。
过了半小时,一看儿子,几乎没有动笔,朋友仍然在心里告诉自己,要温柔,于是,再一次建议儿子,先把作业写完,然后可以读书,或者玩玩具,哪怕是看动画片呢。
儿子再一次点头表示同意。
这一次,朋友不敢走远,静静地观察儿子,发现还是一动不动地在椅子上坐着。
她问儿子:“小杨,你为什么不动笔写作业呢?”
儿子回答得倒也诚恳,说:“因为要写的字太多了,而且这张卷子,题太多了,不想写,觉得累。”
朋友觉得心累无比,胸口闷痛不已。
终于难以控制情绪,吼着让儿子完成了作业,原本想进行的亲子阅读已经没有时间去实现了,只能草草洗漱睡觉。
始于好言相劝,终于河东狮吼,每天重复着这样的循环,把好朋友高傲的自尊心被打击得七零八落。
好朋友的心塞塞的,找我吐槽儿子的行为,问问我有什么办法。
我不由得感慨,没想到双学霸夫妇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她回我以代表无限含义的“呵呵”二字。
对于有过同样经历的我,问好朋友,知道“棉花糖实验”或者“延迟满足”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一般,她恍然大悟,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到底怎么回事儿?其实孩子的作业问题,就是“延迟满足”的问题。
延迟满足和棉花糖实验: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立刻得到一样奖励,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得到相同的两样奖励。
研究者经过多年追踪,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
而延迟满足,则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自然的必要条件。
“延迟满足”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等待,更不是压制孩子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我们养育孩子,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学习这么简单,而是要帮助孩子培养各种能力。
而延迟满足,就是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获得的能力之一,也是让孩子告别拖延症的必经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