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读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小说里主人公的颓废也许是我差点走上的路,因此很理解主人公的想法。我和主人公最大的共同点在于擅长故意制造笑点,而这一点是很可悲的。故事很大一部分采用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如殉情失败的事。1948年该小说出版,同年太宰治自杀成功了。从我的观点来看,太宰治的创造能力并不高,因为我最欣赏的小说家是写《云图》和《幽灵代笔》的大卫米切尔,这种能让作品跳出作者本身的家伙。然而《人间失格》恰恰因为没能离开太宰治本人,所以颓废的真实,更能深入人心。小说中并没有写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我想可以把作者太宰治的结局当成主人公的结局。
太宰治也好,主人公也好,他们的颓废并不意味着自暴自弃。我觉得他们的颓废有血有肉,可以说是性情中人。然而他们的行为却被主流所排挤,被当成堕落。在不被环境及家庭认可的状态下,厌世的情绪自然会增多。我曾经就想到自杀,5、6岁时偶尔会把刀刃贴到手腕上,琢磨死亡会如何,可最终因为恐惧而放弃了。后来年纪大了,我发现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我变得不再畏惧死亡,又因为连死都不怕了变得对很多事都无所顾忌,和《人间失格》的主人公似的失去了对一些事物的兴趣。大学时当同学告诉我逃课被点名了或者一些其他的什么问题,我总说无所谓。同学以为我洒脱,其实我不是洒脱,我是不感兴趣,我认为我只要活着就够好了。当然,我的颓废和主人公的颓废或是作者太宰治的颓废是不同的。毕竟每一个人的性格和生长环境都不一样。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的颓废也千姿百态。我因为缺乏兴趣而什么都尝试,以至于显得兴趣广泛。现在我都怀疑自己真对所有的东西都感兴趣了。管他的呢,我赶到哪算哪,能做啥做啥好了。自杀的人在我看来是失败者,是被生活所打败的。也就是说,我因为不怕死,而决定好好活着。这种理念,便是我的颓废。就好像负负得正了,我这颓废中的颓废看起来倒不颓废了。我是不是应该暗自庆幸呢?不过我现在的状态是经历了一些事和一些时间后形成的。那段不开心的日子我仍然记得。我常常回想当时的心境,没有感到不快,也不像普希金诗中所言过去的成了美好的回忆,我把那段日子当成了了解人性的样本,就像不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一样。
既然选择了颓废,那就颓废的精彩吧!
作于2015年7月
喻岩:喜欢旅行,读书,交友。微信公众号喻岩故事搜:yuyandegushi
百度贴吧:喻岩吧 个人微信:nsdbz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