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本书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哈佛教授穆来纳森--《稀缺》
书中提到一个概念:长期处于某种资源的稀缺中,会培养出一种【稀缺头脑模式】,这种模式会让人将注意力过分地集中在追逐这些资源上,而忽视了更长远和更有价值的事物
简而言之,对于穷人来说,长期缺少金钱的状况,已经使他们形成了对金钱的【稀缺头脑模式】: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如何挣到更多的钱】上面,而忽视所有需要额外投入、没有短期收益的事情---例如学习和自我提升。对于他们来说,赚到钱了,可能马上挥霍一下,又或者回到老家为后代盖个房子等。
书中用【带宽】来描述这种现象--为了满足生活,让自己每天不为温饱所困,已经耗尽了穷人所有的【带宽】,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思考别的事情。而这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麻省理工的两位教授 --《贫穷的本质》
穷人之所以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和认知,缺乏利用资源的能力。
越难获得信息,获得信息越少就越容易陷入贫穷陷阱
贫穷,就意味着缺少资源。
微薄的收入对于他们就意味着: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会受限-----所有东西都要花钱来买。因此他们常常对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
向什么大城市,机遇啊等等,他们可能都没有听过这个
对于17年全国卷一的高考题:
根据一项对在华留学生调查,他们较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京剧、空气污染、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该题目一出,不少人表示了质疑:这个题目对于贫困乡村的考生不公平,这12个关键词,他们很可能一个都不认识。怎么写?
贫穷,很多时候是这么一个过程,它诞生于家庭,受环境的滋养成长,又反作用于意识,进一步把这种贫穷遗传下去
如果出生在贫穷的环境中,周围都是相似的环境,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有着类似的轨迹,那么就很难挣脱出来,或者说因为没有看到其他的可能,所以根本就不会有这种意识。
例如:问许多父母,跟他们说【孩子要上学】时,他们反问:为什么要上学?上学花那么多钱,现在出来打工,不是也挺好?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呢?因为他们身边的人,他们看到的人,他们知道的人,都是这样。
穷人的最大枷锁,不是缺乏资金,而是缺乏认知。他们看不到远景,不知道如何获取长期的利益,甚至不知道获取长期的利益有什么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