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傅真的两本书后,知道她还剩最后一本亚洲之旅的书,有强迫症的我(当然确实喜欢她的文笔)把她最后这本书也看完了。
这本是她继拉丁美洲之后,在亚洲旅行所见所闻所感所写的。里面有我比较“害怕”却又好奇的印度,也有我比较熟悉的泰国和半熟悉的老挝和缅甸。
本书在亚洲的第一站就是印度,里面对印度的描写让我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好奇。我印象中的印度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思想落后,贫穷,宗教,宝莱坞。看完作者的印度之旅,感觉对印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虽然印度“脏乱差”让人害怕,但在傅真的笔下也看到了这个国家的“信仰力量”。即使在这样不堪的环境下,印度人也总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这就是信仰的力量。相比之下,中国人容易浮躁,物欲很强。一直以来,我国也是提倡宗教信仰自由,但并没有明确支持。没有信仰的民族很容易“中空”,于是孔子就被大轿抬出来了……
作者在印度有个所见让我印象深刻:有一辆出租车撞倒一位妇女,那女人未受重伤,还有力气四四扒住车门不放。出租车试图逃逸,将那女人一直拖出去几米远,正在那时周围几乎所有的印度人好似天兵天将一样,大吼一声然后将出租车围住。还有一个故事也和这类似,是说一条流浪狗被困在一辆车下,也是周围的人齐心合力将这条流浪狗救出来。里面提到特蕾莎修女的一句名言:“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但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虽然印度物质贫穷,阶层分化严重,但是以为有宗教的信仰,且对各种宗教的包容,它的人民还是善良的。想到我们自己国家,快速的经济发展让人们信仰成功,信仰金钱,贫乏的精神世界让人越来越冷漠,越来越成为旁观者。
“科学和信仰,一个管推理,一个管心灵,就像一条河的两岸,任何一边决堤都会是场灾难。”
虽然是游记,但是作者却体验了很多一般旅行者不会去做的事情。比如在印度的仁爱之家做义工,参加了一次印度的婚礼等。这些有意思也很有意义,似乎感觉比自己去印度能了解得更多
印度之后便是泰国、越南、老挝和缅甸。泰国我去过两次,越南去过一次,但是我从作者的角度又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泰国。老挝和缅甸,不知道是不是警匪片看多了,总觉得那里有点危险,所以一直没有去那里。
我对作者笔下的缅甸印象深刻,可能是缅甸的那段痛苦的历史让它不一样,沉重且深刻。作者笔下的缅甸人,看似正常地生活,上学,拉三轮车,在茶馆聊天,看起来和其他地方的人们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然而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知道他们内心牵挂的事情有多沉重,有时又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保持正常。“微笑是他们的礼貌。只要轻轻拨开就会发现痛苦和眼泪。”
里面讲了一个在缅甸人之中流传的民间传说,讲述一条被恶龙威胁的小村庄,这条龙每年都要求村庄奉献一个处女给它,而每一年村里都会又一个勇敢的年轻英雄进山去与恶龙决斗,可是从来无人生还。当又一个英雄带着他的使命出发时,另一个村民悄悄尾随在后。他看见龙的巢穴里满是金银珠宝,他看见英雄用长剑刺死恶龙,他还看见-----当英雄坐在龙的尸体上欣赏闪闪发光的宝石时,身上渐渐长出鳞片、尾巴和犄角,直到变成另一条恶龙。
作者的泰国之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报名参加了一个十天的内观禅修。没收了除了衣物的所有物品,只能在制定的范围内活动,不与外面世界接触,不能阅读写字听音乐,甚至不能说话以及交流眼神,而且还吃得很少......以前看过马云的一本书,也说过马云偶尔也会禁语。所以我对作者这一体验的描述看得特别仔细,作者也不负所望,写的特别详细和真实,很值得一看,看完后我都有种想去报名参加的冲动。
这篇游记也有很多作者的感悟,有些写出了我内心的困惑和纠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并不认为是现代科技令这个世界越来越迷失,宗萨仁波切曾一阵见血地指出’真正是我们迷失的是我们的无明,贪欲,不安全感,想走捷径。‘”
英国作者毛姆所言:“一个人的生活不同一般并不会令他非凡,与此相反,要是一个人非凡,他会从乡村牧师那样单调的生活中创造出不同一般。”
最后作者结尾提到了她曾看到过独角兽,也许很多人不相信,但我相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