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对心理学有诸多误解,作者写这本书是想为“心理学”正名,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首先,我们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
什么是心理学?
按书中内容,可以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心理学是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
每个概念都要弄清楚。
“有关行为的”,即心理学可以预测大众的行为,但这种预测并非百分之百准确,而是带有概率的性质。换句话说,心理学只能大致预测一个群体的行为,而无法准确预测一个人的行为。
“以数据为基础”,即心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心理学结论并非来自凭空猜测和臆断,任何一个结论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做支撑。心理学不是哲思,而是经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虽然弗洛伊德在促进心理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他的理论已渐渐式微了,原因很简单,他的理论无法通过实验验证。弗洛伊德将一切心理问题都归结于“性”,为什么?凭什么?
“科学研究”,见原文: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必然要遵循科学的标准,即
- 研究的必须是实证可解的问题;
- 方法上要遵循系统的实证主义;
- 研究结论要能够被重复验证,并能经过同行评议获得认可。
那么,根据心理学的定义,我们可以此为标准来判断“什么不是心理学”。
- 占星术不是心理学;
- 星座理论不是心理学;
- 血型理论不是;
- ……
什么是科学
既然心理学是科学,那我们就要先知道“什么是科学”。
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我们先从相反的角度切入,“什么不是科学”。
首先,科学不是由内容来定义的。我们不能说物理、化学这种研究物质的学科是科学,而心理学这种研究“人的行为”的学科不是科学。
其次,科学也不能按照特定实验器材的使用来定义。电脑、试管、研究者的白大褂,这些都不能代表科学。这些都是科学的附属物而不是其本质特征。
科学,是一种思考和观察事物以便深入理解起运行机制的方法。
科学有三条重要的相互关联的重要特征:
- 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
- 产生公共知识;
- 验证可解决的问题。
系统的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意思是,“基于观察的实践”。科学家通过验证来寻找世界的规律。
然而,要注意单一的实证主义还不够,限定词很重要:
系统的。
科学观察是结构化的。因此它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根据观察结果判断理论的对错。
重要概念:
- 系统
- 实证主义
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
从某种特殊意义上说,科学知识是公共性的。
公共性是指,科学知识并不单独存在于特定个体的头脑之中。
从某种重要意义上说,科学知识在没有提交给科学团体,接受他人批评和验证之前是根本不存在的。
科学通过可重复性来实现其公共可检验性的理念。
可重复性保证了特定发现并不是由于个别调查者的错误或偏差而产生的。
在科学中,没有一个研究者是一座孤岛。
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指的是我们可以将研究发现递交给科学团体,团体中的任何人都能对其进行重复检验、批评或拓展。
区分大搞伪科学的江湖术士和真正的科学家的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
前者常常避开科学出版的常规渠道,而选择直接通过媒体公开他们的“发现”。
重要概念:
- 公共性
- 可检验性
- 可重复性
- 同行评审
实证性的、可解决的问题:科学家对于可检验理论的研究
科学针对的是可解决的、可明确具体的问题。
这意味着就其类型来说,科学家们所致力解决的问题是能通过现有的经验技术获得答案的。
(在现有技术下,能否解决?不能,则不研究;能,则研究。)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都不是实证问题,因此都不属于科学领域。
科学通过以下方式得以进步:
- 提出理论解释世界中的特定现象,
- 根据这些理论做出预测,
- 实证地检验这些理论,
- 基于检验的结果对理论进行修正
- (通常次序为:理论——预测——检验——修正)
因此对于科学家来说,
“可解问题”这个词的意义通常是“可检验的理论”。
什么样的理论才算是“可检验”的呢?这一理论必须与真实世界中可观察的事件具有特定的关联,这就是“实证可检验”的含义。
可检验性标准在学术上通常被叫做证伪标准,这也是本书第二章的主题。
(当然,问题并非永恒不变的,随着技术进步,曾经一些不可解的问题会变得可解。有些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而有些问题会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找到答案。)
重要概念:
- 可检验性标准
- 可解问题
- 科学进步的方式
2017年5月11日21:32:41
(整理了一些概念,备查。多是摘抄和草稿,未整理成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