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父亲,出生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是家里的老三。
和同年代的大多数父亲一样,他不善言辞、不善表达情感,但非常的善良、勤劳、朴素,是村里公认的老实人。
浑身黝黑得发亮的皮肤,是他在田间耕作了一辈子的最佳见证。岁月让原本浓眉大眼的他,眼睛渐渐快眯成了一根线,原本一米七多的个子,如今也不再显得高大伟岸,取而代之的是,微驼的背。
现在虽已到享天伦之乐、颐养天年的时候,不过他仍然不愿意闲下来,每天保持到地里劳动一会儿,常年种些蔬菜瓜果,这样也让他得以保持身体健朗。
如今的父亲,自从母亲得了高血压且子女都不在身边之后,主动承担起了家务活儿,而年轻时候的他,是从来不会碰家务活儿的。不过母亲依然会抱怨父亲从来不会记得她的生日,在她身体不舒服时也不会嘘寒问暖,无温柔体贴可言。
年轻时候的父亲,靠着勤恳耕作种菜和偶尔做点打石匠的散工,与母亲一同养活了六个孩子并供读书。
在我的儿时记忆中,父亲脾气非常暴躁,经常从地里回家后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哥哥姐姐们挨他打的最多,哥哥被揍得最狠最惨。二姐还曾经被他拿带眼的竹棍打时刮伤了鼻梁,差点戳到眼睛和脸上毁容,令人又气又好笑的是,他自己在那次打完我二姐的第二天,居然问她,你脸上是怎么了?
因此,对小时候的我来讲,父亲是要畏惧和远离的人,甚至会在听到父亲回家的声音时赶紧先躲起来,自然也不会和他有什么聊天交流。直到我上高中住校,哥哥姐姐们早已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父母俩老,记得有一次我周末回家,吃饭时,父亲一边让我多吃肉,一边问我这次期中考得怎么样,那一幕瞬间让我愣住了——那是父亲第一次过问我的学习,也是有记忆以来父亲最温柔的样子。
长大后,才有一点理解了年轻时候的他为什么脾气会那么暴躁。那个时候他要靠自己的双手养活那么多孩子,压力得有多大呢?为了省钱,他还把烟也给戒了。我却从来没有听到他抱怨过一句辛苦。
后来,在和父亲的一些闲聊中,我才知道,他年轻时候还当过守林人,也看过很多金庸小说,还有历史书,怪不得他对中国的历朝历代记得那么清楚。
希望时间可以走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