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榆林的一位产妇步履蹒跚地走到医院的窗前,而后纵身一跃,在窗台上留下几个模糊的脚印,让人忍不住去猜想,本应该满心欢喜等待新生命降临的她,心灰意冷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会选择以这样一种惨痛的方式结束自己与未出世孩子的生命。
事情的真相我们仍不知晓,家属与医院仍在上演罗生门,但可以了解到的是,产妇在待产期间,5次明确提出要求剖腹产,然而5次均被拒绝,被劝说回了待产室,在待产室中,产妇第6次提出剖腹产的要求,仍然没有得到重视。产妇整整6次发声,如同抛进大海里的一枚石子,没有激起一丝波澜。倘若这6次中有那么1次,产妇的要求得到重视,家属与医生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与引导,这样的惨剧,可能就不会发生。在生产过程中,产妇是极为重要的主体,但事实上,医生的建议家属的意向往往会战胜产妇个人的意愿,即使产妇提出剖腹产的要求,也通常会以身体状况可以顺产为理由被拒绝。诚然,顺产对胎儿有好处,医生也是为产妇着想,但是在生产方式上,作为衡量标准的不应仅仅是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产妇才是真正的生产者,产妇的声音绝对不应该被忽视,产妇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权应该得到尊重。
当负责的助产士知道产妇坠楼时,第一反应是不可置信:“不可能,所有的产妇都是这样的,都是情绪很激动,就是因为疼。”我们可以从这句话想到,在榆林产妇之前,有千千万万的产妇曾发出痛苦的呼喊,但回应她们的可能只是助产士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生孩子哪有不痛”的冷漠回答以及充斥在整个待产室中其他产妇痛苦的呻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产妇如同被流放到了一座孤岛,独自一人面对生产的恐惧。
大多数产妇第一次生产,内心总会担忧害怕,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渴望有家属陪在身边,然而事件中的产妇面临的情况却是“知道自己顺产可能有困难,伴随着产痛,多次提出剖腹产的要求均被忽视,待产室里的孕妇均已生产完毕,并且出现了一个情况紧急的出血孕妇,甚至有一段时间没有一个人陪在她的身边”。产妇处在孤独无助的境地,难免会产生消极心理。现在国内的许多医院正在推广的家属陪产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家人的陪伴与鼓励会给予产妇直面恐惧的勇气。专业人士的话语对产妇影响很大,助产士们也应更加关注产妇们的心理状态,在产妇焦虑恐惧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刺激与责骂,助产士们可能见惯了生孩子,但产妇们大多是第一次,关注产妇的反馈,做好联接产妇与家属的纽带,多一些温柔,少一些冷漠。
家属作为产妇最亲近的人,更应该与产妇有良好的沟通,尊重产妇的意见,了解相关生产知识,与产妇一起战斗,从产妇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腐朽观念,科学待产。有太多家属,特别是长者,只关心孩子与金钱,忽视产妇,拒绝剖腹产,对产妇来说也是心理上的打击。
从这一事件看出的,是整个社会对女性声音的忽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女权主义也悄然兴起,像《我的前半生》之类打着女权旗帜的电视电影作品也层出不穷,但是这真的意味着女性权益真正得到了保障吗?如果女性的权益确实得到了保障,那为什么榆林产妇在待产时发出的声音不被任何人重视,为什么所谓的女德讲座能够公然开进大学校园,为什么家暴事件仍然屡出不穷,为什么女性被侵犯的新闻之下总有谴责女性穿着暴露的评论?
诚然,我们走上保护女权道路的时间并不久,前路依然漫漫,路途依然艰辛,但至少我们已经开始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认识到自己的声音不应该被忽视,有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愿意为此发声,榆林产妇的声音没有被听到,但我相信,声音会越来越响,越来越多,总有一天女性的声音会被听到,会被重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前路很黑,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路,就在我们前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