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爱是从心到舌尖再到胃

爱是从心到舌尖再到胃

作者: 方糖2 | 来源:发表于2019-06-12 11:13 被阅读0次

    我成长于内蒙古东北区,紧挨东北的地方。到呼和浩特上大学那一年,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一种叫做食堂的东西,并被其中的餐饮深深折服,以前从来不知道早餐的咸菜是可以发甜的,各种炒菜和炖菜里都可以加西红柿。食堂对于我的思想改造是深刻的,我第一次觉得我妈做的菜原来如此美味,并且觉得吃惯了食堂,已经没有任何食物可以难到我了。

    当然,从内蒙走出来之后没多久,我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幼稚。在最初和我嫂子来自四川的父母相见的时候,几顿饭下来,觉得川菜的麻辣还是挺过瘾的,想着自己作为年轻人,真是南北通吃,没有忌口。直到有一天她父母做了苦瓜和鱼腥草,其味道之震撼,真真是难以下咽,不堪回首。

    再之后,走的地方越多,发现对于食物的接受,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本能。比如第一次吃螺蛳粉的时候,我甚至都没发觉它的臭,但是对于烧烤架上的蚕蛹,别说吃,我看着都觉得恶心。而我先生是吃到肥肉就会干呕,哪怕只是一点点,包括猪蹄、海参等一系列有胶质感的东西都在我们婚后彻底退出餐桌。为了同吃一锅饭,我们夫妻两人的小家庭,都在作着各种各样的努力融合,而在这个世界上,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和组合,怕是数不清的。

    先生第一次随我回内蒙古的时候,一直问我能不能吃到全羊。对于内蒙人来说,来客吃一顿全羊宴是很隆重的招待,只是这全羊一般不是烤的,而是煮的。在北京吃过几次九十九顶毡房的烤全羊之后,先生对于烤全羊赞不绝口,而实际上,成长在内蒙古的我,在小的时候还真没怎么吃过烧烤。我们的羊肉主要以煮的手把肉为主,就是白水加少盐,连肉带骨头在大锅里煮,骨肉相连很重要,大锅也是重点。

    先生第一次见到这种吃法有点吃惊,而且蔬菜在我们那也是相对少见的,大家主要以肉食为主。手把肉、涮羊肉、爆炒羊杂,就这么吃了一周之后,先生表示实在难以消化,强烈要求想吃素,并且在回京的一个多月之后,都不想吃也不想提羊肉。

    我后来和先生说,其实烤全羊和穿着蒙古袍住蒙古包,上学骑马,学习射箭一样,都是一种文化误解。在内蒙古,很多地区虽然还保留着牧场,开车的时候也能看到路边的羊群,但是经过许多年的汉化,很多蒙古族也可以说汉语,日常衣着和生活与汉人无异。而且很多人都是住在城市里,和你们的生活相差无几。

    所以当在《鱼翅与花椒》里,看到扶霞说,如今很多外国人仍然觉得中国人啥都吃,对于中国人嗜吃狗肉和鹿鞭既震惊又鄙视。作为一个被很多人问过上学是否骑马的内蒙古姑娘来说,文化误解这东西我也是见怪不怪了。想想看,别说是远隔着大洋与国际线,就是在同一个中国的我们,对于区域之间的差异,有时候也会觉得颇为惊奇。比如甜豆腐脑和咸豆腐脑,肉粽和蜜粽,总会在特定节日被当作热门话题炒一炒。想起我第一次吃到山西月饼,发现没有馅儿的时候,也觉得不是那么适应。

    而外国人对于火锅里嚼不动的鸭肠毛肚,麻到不知感觉的花椒避之不及,就如同我们面对隔着屏幕都觉得气味浓厚的鲱鱼罐头一样,恨不得远离三丈之外。我记得以前读过一篇文章,说苏丹有一种食物,是取刚杀的牲畜的血肉混合调料,还在热气腾腾的时候端出来,用以招待贵客。作者说,如今中苏关系融洽,这背地里不知道是有多少人在口舌方面的忍耐。而日本作为吃生大国,以前也被我们看作是茹毛饮血未开化,而如今日式料理在中国遍地开花,鱼生也成了一种上档次的食物。

    在文化融合和经济开放的今天,我们不必远行就能吃到很多地方和异国特色。只是其实很多小吃也好,特产也罢,要真的想尝尝本味如何,还是当地当时才算正宗。我老师的母亲当年在内蒙下乡,虽然年年都会从内蒙背些奶豆腐回南京,但每次都会失望,说离开内蒙,奶豆腐怎么做都不是那个味道。一方水土有时候养育的不止是一方人,还有一方文化与风味。所以扶霞是深入成都,行走湖南,品味过扬州,尝鲜过广州,才有了如今的这本书。如译者所言,这精神真真算得上吃货中的急行军。

    最后感谢《鱼翅与花椒》作者的分享,因为她的热爱和亲身体验,才有了这本让世界了解中国味道,让中国读者换个角度看自己的书。同时也感谢译者生动的语言,让书中风味,别样的景致再现,送我们这一段独特的风味文化之旅。多谢款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是从心到舌尖再到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epk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