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译记】2 捕食者:面对隐蔽的猎物-2.1-进化理论的检验

【译记】2 捕食者:面对隐蔽的猎物-2.1-进化理论的检验

作者: 芜穀杂粱 | 来源:发表于2018-03-13 12:28 被阅读59次

    2018年3月13日

    前篇:动物行为学翻译笔记1.2——两个普遍问题


    第二节:捕食者:面对隐蔽的猎物( 原翻译:敌暗我明的捕食者,是错误的 ̄□ ̄||)

    一点误解(之前标题翻译错了。。。这个理解虽然没问题,但是不切题。。。):之前的表格( 见上一篇 )中会注意到,为什么看上去猎物的抵御技能如此花样百出又相对简单易行,这一节的标题给了一个蛮重要的提示:很多情况下,猎物一方面完全没有与捕猎者抗衡的能力(比如虫子之于鸟),一方面被捕食者盯上又是一个敌暗我明的过程,猎物很难发现,那么就需要演化出不被发现的能力,这就需要猎物在演化上创造更多技巧。

    一开始,我们先从一个军备竞赛的实例中试图去阐明上面的两个问题(见前一篇笔记)。实例是:鸟和它的隐形猎物。Alexandra Pietrewicz 和 Alan Kamil研究了北美落叶林中的裳夜蛾(Catocala spp)。在很小的一片林子里有多达40种蛾子,它们也是很多鸟,包括冠蓝鸦(blue jay)和鹟(flycatcher)的猎物。

    2.1 进化理论的检验

    不起眼的前翅和吓人的后翅?

    蛾子的前翅有很好的隐蔽性,看起来就和它们休息栖息的树皮一样(见图)。而后翅则不同,通常有着瞩目的黄、橙、粉、红色。蛾子在休息的时候前翅会完全覆盖住后翅,但当受到惊扰时,就会突然亮出后翅。所以我们据此猜想:蛾子前翅显得不起眼而避免被侦查到,而后翅用来在被发现后给捕猎者“一个惊喜”,捕猎者会被这突如其来的花色吓得一楞,蛾子就能借机逃走了。

    裳夜蛾的前翅和树皮花纹类似,而后翅则有鲜艳的颜色

    2.1.1 隐蔽性前翅

    为了支持这个“隐蔽假说”,我们发现不同的蛾子有不同的花纹样式来匹配生活环境以将隐蔽效果最大化。并且,它们还会故意调整自己的姿势来和树皮上的裂缝样式融合。

    Pietrewicz 和Kamil通过做一个给鸟笼里的冠蓝鸦放幻灯片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这个假说。冠蓝鸦被关在一个笼子里,面前是一个显示幻灯片的电子屏。如果冠蓝鸦发现图片中有蛾子并且去啄屏幕,说明它判断正确一次,这时会奖励它一条面包虫;如果冠蓝鸦发现图片中没有蛾子,它可以啄旁边的小一点的“快进键”来立即查看下一张幻灯片。如果冠蓝鸦犯了这两个错误:图片没有蛾子却啄屏幕了;或者,图片有蛾子却啄快进键了,那么就要推迟放下一张幻灯片的时间来施以惩罚。而如果冠蓝鸦只是随机的啄屏幕,那么它的得分会很低。

    这是个巧妙的实验,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捕食者只面临一个能感知的问题(能不能发现蛾子),没有其他诸如猎物的味道、活动或逃跑行为的影响等可能的并发干扰因素去影响鸟的捕猎行为。第二,因为捕猎者是静止的,而猎物是以幻灯片调控的形式“运动”着的,这就使得两者相遇的频率变得可控。而如果让鸟去找一只笼子里会乱跑的真虫子,操作就很难进行。这个实验中发现,相比于显眼的蛾子,冠蓝鸦更难发现那些前翅和背景匹配的蛾子。这就给“隐蔽前翅”假说一个直接的证据。

    一只在测试装置里的冠蓝鸦(它真漂亮!)。放在鸟面前的屏中有幻灯片,左边的是快进键。下面的小红圈是投放面包虫奖励的地方

    Tbc...


    参考资料:Krebs J R, Davies N B.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ecology.[M].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81.

    同时,所有图片来自于书本的电子版。并且,电子版中有一张图片不予显示_(:з」∠)_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译记】2 捕食者:面对隐蔽的猎物-2.1-进化理论的检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eqz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