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一篇,提笔发现最难的是标题。为什么要先写标题,个人更喜欢提笔就写,想到啥就写啥,边写边想标题,自由自在,像是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为什么来到这里,因为无聊。我今年36,因为疫情只能在工作地过年,从小到大的第一次在外地过年。忽然发现,漫长的假期不知道干啥。打开电视。没有想看的电视。以前爱玩的游戏,现在也没什么兴趣。身边的朋友,都爱玩的钓鱼、打牌,似乎也跟我不搭。生活不能这么无趣吧,难怪自己朋友越来越少,没点癖好,我都不愿跟自己这样的人交往。
唯一还有点爱好的事情,就只剩做饭和看书了。做饭就很简单,为了孩子。自己反而在吃的方面特随意,但是有了小孩儿后,从网上学了很多宝宝食谱。很在意孩子童年的记忆里会不会有几道爸爸拿手的菜肴,甚至孩子以后去了外地上大学,能带上爸爸亲手给做的熟食,就会觉得孩子不管到哪里,都会有爸爸的牵挂在嘴边。
看书当爱好,说出来会太装,尤其是面对王者荣耀、钓鱼、看电影等这么多接地气的爱好。最近几年,书架上也摆了不少书,最开始也有跟风买了很多畅销书,类似鸡汤的,管理类的,现在拿起来翻看会觉得可笑。大概只有刚毕业的小年轻会去买,当时的想法,以为看几本鸡汤,会让自己更上进,在人前的表达会更突出。以为多读上几本管理类的书,会让自己有更多向上跨阶层的可能。经过了多年的工作后发现,太过功利心的读书,都是徒劳。读书应该是关乎心性的,读什么样的书,取决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一度心中有困惑,读书没让我有丝毫改变,就像流水,波澜过后,没有留下任何印记。那读书的意义何在,人们都在碎片阅读,快速获取想要的信息,没人再去耐心的翻看或将注意力停留在一本大部头书上。有了百度,有了知乎,连提问都会有关联推荐。朋友圈公众号的推文,铺天盖地,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推送,那扪心自问,自己真的比以前更博学了么,事实上并没有。更便捷的获取方式,让更多的人疏于记忆和积累,知识的获取只是依赖搜索工具,殊不知工具本身不专属于自己。所以没有自己的思考,看再多的书,也无济于事。
写作,只要提笔,就立刻自知,并非看书就能文思泉涌,曾经看过的文章,即使读起来很口水话,跟自己笔下的文字相差无几。用写作去倒逼自己更深入的看书,可能是来简书的初心吧。
同时写作,强调有感而发。只有真实的感受到了,才能写出让别人有共鸣的文字。写作属于精神层面的,能脱离我们的日常,对话自己的灵魂,让自己变得更丰富,对生活有更强的感受力,就从今天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