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打开了这本厚厚的《成为波伏瓦》。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
向我们展示了波伏瓦的前半生,
有众多的光环、赞美、羡慕、 乃至爱慕;
也有很多的谩骂、歧视、嘲笑、乃至攻击。
在她年轻时的那个年代,
也到处充斥着礼教与约束,
女人在当时的自我价值感大都是偏低的。
而波伏瓦,在这方面的意识,
已经超出许多了。
另外,在我们看来当时很先进的西欧国家,
其实,在某些方面,
也一样有着“封建思想”。
如,女性无法办理银行账户,
如女孩子到了一年的年纪,
父母也催着你嫁人,
觉得婚姻才是你最重要的归宿。
而波伏瓦与萨特,
则是反其道而行之。
他们是如此亲密的“朋友”,“情人”……
他们在男女关系方面,
是如此的“放浪形骸”、“无拘无束”,
以至于,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
一度觉得他们“道德败坏”。
可是,到底什么叫“道德”呢?
道德,更像一种虚无。
它只能约束相信它的人;
而对于那些只想追求自由的灵魂,
道德,如一道薄雾,
随时可穿越。
读这本书,
撇开那些与“道德”相关的命题与事件,
我觉得,最值得我深思的是:
你在任何时候,
都不能丧失人格的独立性。
如何成为你自己,
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这是你必须时刻清楚的命题。
因此,一定要好好享受和利用独自一人的时光,
就像波伏瓦,
在情人们都不在的时候,
她也会抓紧时间,
好好阅读、写作……
正如书中所说 :
“马赛走后,她终于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重新认识自己。”
这是一个典型的独立而清醒的女人,
脑子里更多的是男性般的思想,
虽然许多人站在道德层面谴责她,
但是,她的光芒,
却从未因这些“八卦私事”而被掩盖。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立体的波伏瓦,
一个多面而矛盾的波伏瓦。
生而为人,我们既无法做到纯粹,
也无法做到理想,
而正是在这种“爱而难得”的现实面前,
认识自己、痛快地做自己,
才成了世人的永恒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