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喻利根者)。’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棱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浅析】
1、世人生死事大:老子亦言“出生入死”,世间一切,唯生死一事为最大。即从哪来?到哪去,终极关怀,最关键。
2、只求福田,脱离生死苦海
1)去寺庙拜佛、为家人健康,为儿子高考,今天大多人大概就是在种福田,得福报。把人生根本目标生死之头等大事忘了!只求现世的享受。
2)如果应验了,还要来还愿,所以今日寺庙香火鼎盛。但老百姓也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3)我们今日修行,应有更高的目标:了生死、受启发,做个明白人。这是最根本的目标。
4)因为不做作业,业未消,忘了自己的责任,痛苦、烦恼未解,总会时时有折磨。
3、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看不到自己的本性,既使得了福报,也解决不了如何摆脱生死轮回这件事,今生的业,包括累世积累的业也无法消除。
1)福报按因果观,有的,去做善事,总会有好的结局。这辈子没赶上,下辈子也会有好报。
2)但功过不可相抵,自性若迷,不懂如何去恶业,既使有泼天的富贵,痛苦,烦恼,甚至灾祸还是会临头。所以福报得了,一样救不了你。
3)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懂得如何消恶业,否则恶业未消,甚至累积,今后的烦恼,甚至灾祸更多。
4、思量既不中用:般若智是孩子从小就有的,不是算计,逻辑推理、仔细思考掂量。是直觉,是简单大气。
1)如别人请你吃饭,去就是了,如果想都有谁去?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就多虑了。反而会纠结,思前顾后,累不累?!
2)见性之人,言下即见:如同写诗,出口成章,否则反复推敲、苦吟,便失了诗本身的天然生趣,还不如不做。
3)思量多是算计,为果执著,比如做饭时想着工作,工作时想着吃饭,刻舟求剑,什么事也干不好。活在当下,才是正道。
5、做不做偈,神秀大师思量再三,描绘惟妙惟肖。佛门与凡间无二,皆为不清净之地。原来大和尚亦有烦心事,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因为无论他怎么想,既使落不争之地,亦是住念。
6、生活中勤勉思考之人值得钦佩,但灵光通透之才更为难得。未见性者,那怕是教授师亦与凡夫无二。
7、神秀大师的偈句: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日日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1)五祖弘忍法师说: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2)后面五祖虽不满神秀的偈句,但当众人面还是赞美了他。还让众弟子去炷香礼敬,每天背诵。佛家不打妄语,此偈一定有深意。
3)首先,此偈表明他修佛并不是为求福田,神秀的境界已远远超过众人。他要保持心本有的干净。
4)身是菩提树:我们的身体不仅是肉身,还是法身,“死而不亡者寿”,执法相身。
5)心如明镜台:我们的心本来干净如镜,纤尘不染。
6)日日勤拂拭:但人世间到处都是烦恼,逃也逃不掉,烦恼就是灰尘,难免沾染。
7)莫使惹尘埃:怎么办,需要不停地去擦除,类似于就问题一个一个去解决。做一个快乐的清洁工。
8、此偈的问题在哪里?
1)此偈表达了神秀大师对修行的理解,此乃小乘佛法,求自己解脱。
2)如果认为此心此时此地或干净或烦恼,其实这个心只是念头,是求如意的心愿,而不是如如之心。
3)这个心也叫业识,其拂拭的行为叫业力,是有一定目的和追求的行为。这样努力勤勉也没错,但是过于执著于目标便会纠结、患得患失,如神秀。
4)而觉悟之人做事简单大气,只信因果,不重目的。凭良心去做,结果好不好自我接纳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