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打算去永定与南靖的土楼,上网查资料,方得知《大鱼海棠》中的场景,借用了永定高北的承启楼与如升楼等。
这是我一直想看却未曾看的影片之一。还记得当年《大鱼海棠》刚上映那会小伙伴各种刷屏热推与讨论的场景。我已经不记得当时什么原因未去影院了,却记得影片众筹时我就在关注。又想起总是左右我命运的其中一句话:越在乎,越不敢轻易去触碰。
几天前和小伙伴聊天时,偶然又聊到了《大鱼海棠》。前两日在厦大涂鸦隧道里,又见到《大鱼海棠》的手绘。要去土楼又发现,那正是影片中建筑的原型。奇妙。
厦大芙蓉隧道手绘影片有想象,有浓烈中国元素,有完整的故事叙述,但确实远称不上神作——不过已相当值得一观。电影太多硬伤,为了说道理而强行演进的剧情,细节不够支撑宏大的情感,音乐远未达到宫崎骏动画那样推波助澜的效果。豆瓣6.6的评分算是比较中肯。
但这一切并不妨碍爱过、挣扎过、思量过的人,对爱这个字的理解并共鸣。把它看作一部单纯的爱情影片可能更能享受其中。就如《水形物语》一般,投入,去感受爱的力量就好。电影,有时不就是造梦吗?
当鲲为了救椿不幸死亡,椿又为了救鲲、救族人付出自己,湫为了救椿、成全椿而以自己生命做交换,爷爷又为了救湫而牺牲了自己……整个故事的内核被简化为爱是牺牲与付出,不知是强调了导演兼编剧对爱的理解,还是其实因政治正确而变得矫枉过正。
到底怎样是爱一个人?是否“好意”真的就是爱,就会让做的事成为“正确”?细究起来,最初为了“保护椿”,湫让鲲离开,然而后来湫知道自己可能是好心办了坏事。这样的桥段,不正是应验了:我以为这是为你好,其实并不是。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毕竟要真正了解另一个人,是如此的不容易。
之后湫为了“成全”椿放弃自己的生命,固然美好,固然动人,固然大爱无疆(我甚至因此落泪)——与此同时我不免担心:若太多人被文艺作品“教化”,因此觉得所谓“成全”才是爱的最佳选择,因此主动离开将爱人拱手于人并自我感动(毕竟我曾是笃信并照做的人),这得是多大的迷思和反作用。我也曾矫枉过正:一切的错,都是我的错,无论发生什么,一定是我不够好。这作为鼓励自己变得更好的理由,没关系,若真的如此认定自己,这样的人生也未免可悲。
心理类作品的大批量炮制,其中很多都在推崇“做自己”——然而对这个概念的误读,很可能演变出一条与“成为真正的自己”反向的路。总是用“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来告诉自己:一切都是自己心态的问题,这否定了人需要关系来确定自我这一点。
诚然,有时爱需要牺牲来成全——我并不否认这一点。我也相信,若已不相爱,分手并不算太坏的结局。只是太多的鸡汤文告诉我们:爱是放手,其中甚至是毒鸡汤性质的。对这句话的演绎和解读,千人千面。
就好像我一直认为,爱有时就是伸出却又收回的手——影片中当椿对湫说完“你是对我最好的人之后”,湫那想要触碰却又没有的画面,生动演绎了这句话。
爱有时是争取、呵护与表白,是激情和缠绵,有时又是百转千回的惆怅与忧伤。
《大鱼海棠》中的设定,大约是椿爱大鱼而只是把湫当哥哥,心意了然,湫的牺牲真的已然“神性”。然而真实的生活中,有多少“湫”甚至都搞不清楚“椿”的真实心意呢?那岂不生生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就好像《前任3》中,假如韩庚看到女主上了另一人的汽车,他有勇气告诉她“我依然在乎你”,那么结局可能是另外一种。有时候,比起所谓“成全”,表达真实的自己,也许更需要勇气。当太多次错过,也许最后真的就再无可能,只能各自告别。同样的电影,有人为此更珍惜,有人变得更勇敢,有人更笃信分开是无奈且才是真实人生……
《大鱼海棠》里湫问:你相信永恒的爱吗?我信。我信人与人之间,有永恒的爱。这种爱超越爱情,是对爱本身的形容。若你想解读为一生只爱一个人,我也只能耸耸肩。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确是一直以来我对美好感情的深切向往——为此在感情里我比以前的自己更勇敢,也更明白自己的心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