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大学同学聊天,谈到关于“被人请帮忙”的事。
这位同学当年做班长,主要工作是把上级的工作传达到班里,但是总有这样几类人:
“班长,XXX奖学金的申请流程是什么啊?”
“看通知,我刚才发过了。”
“通知我看不懂啊,你给我讲讲吧。”
“……”
敢情你高考时阅读理解全靠蒙的?
“班长,那门课到底怎么算学分啊?”
“通知里说得挺明白的,在不明白直接去问主管的老师吧,他说我们可以直接问他。”
“哎呀,我不想直接跟老师接触,你帮我问问吧。”
“……”
所以,你不想接触人家就得替你去问,自己的事情能不能自己做?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这样随意给别人添麻烦真的很招烦。特别是对于刚踏入社会的人来说,他们似乎还没从家里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环境中脱离出来,习惯了什么事都有人安排好、督促着自己去做,实际上就是外表成熟、内心稚嫩的“巨婴”。
不过别忘了,不是所有人都是妈妈,人家帮忙是情分,不帮是本分。退一万步说,你工作做不好/毕不了业/达不到绩效,跟外人有什么关系?
对于这种从天而降的“请求”,相信有不少人都遇到过。明明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偏要麻烦别人来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偶尔帮一次,对方可能会很感谢;但如果经常去帮,偶尔有一次不帮,反而会招来一身埋怨。
所以,这种小忙心情好的时候帮一下就算了,如果总做烂好人,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毕竟,不是人人都懂得珍惜。
01
知乎上有人提问:“室友什么事情都要让我去帮她干,她什么事情都不帮我干,可是不这样我又怕她生气,我该怎么办?”
这种总是让别人帮自己带饭、倒垃圾、打水的室友,平常并不少见。如果我们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就会说,“你怎么这么小气啊”或者“你怎么这么自私啊”。可是当别人请他们帮忙时,他们又会找各种理由推脱。
蔡康永说过这么一句话:“再怎么有本事的人,也是有血有泪的人,需要被关心,被当成朋友,而不是被当作一辆没血没泪的大车,没事就运送一个摆明了只想搭便车的人 。”
我拿你当朋友,你却把我当保姆。明明大家都是一样出身的孩子,你怎么就娇气得连个文件都懒得看,连饭都不想去买呢?就算王公贵族请保姆,还得开工资呢。
还有一种“请帮忙”的人,比上述这些“懒人”更没下限,他们通常打着“求助”的名义,实则剽窃对方的劳动成果。
小方最近参加了一个培训,会后要写总结报告。一个新入职的妹子就对她说:“姐姐,你的总结能不能借我看一下呀,我第一次来,不会写。”
小方说,这个是很个人的东西,每个人都不一样,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就行了。
但妹子还是很诚恳地说道:“我真的没弄过这个,姐姐你就借我看一眼吧,我写完了也帮你一块交上。”
小方想了想没什么不妥,于是便借给她了。后来才发现,这个妹子的总结,几乎跟自己写的一模一样。
从那以后,小方和那个妹子再也没有接触过。
总有人企图坐享其成,他们也许赢得了一时的享受,却失去了一段长久的友谊。其实除了贫穷,没有什么能够不劳而获的。
02
面对不胜其烦的“请帮忙”,网上还有这样一种言论:
“没有人找你帮忙时,你会比现在更烦恼。”
“我倒是挺庆幸自己还有利用价值的。”
“人家找你帮忙是看得起你。”
……
总觉有哪里不对,难道有这么多人已经孤独到,必须依靠“被利用”才能找到存在感吗?当一个人给了所有人好处,那便相当于他没有给任何人好处,只是一个容易被利用的傻瓜。
一个人是否有价值,并不在于他能不能给别人带饭,或者帮对方做数据、写文件。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他接纳自己,能够与周围的亲朋相互影响,以提升自己。
自己一味付出不求回报,未必就能换回对方的真心;一个本能够做却不去做,一个没必要做却偏偏要做,你的“善良”没有创造任何价值,而是在给社会培养累赘,也是对有限资源的浪费。
抹布也有价值,谁想用了都能拿来用。但我们不是抹布,而是有灵性的人。听到“你真有利用价值”这种话,谁也不会觉得是荣耀的事情吧。
帮忙没有错,但帮得连自我都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03
学会帮忙之前,要先学会拒绝。别说“不好意思”之类的话,人家都好意思为难你了,你怎么就不好意思拒绝呢?
小关曾经也是大家眼里的“老好人”,但总觉得自己的付出不被珍惜,还学不会拒绝。她的室友每次出门都很磨蹭,小关明明不想等,但每次还是忍了。
终于有一次,她对室友说:“我不等你了,先走了啊。”
室友很惊讶,说道:“你今天怎么了,不正常啊!”
小关没再说话,只是默默地离开。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觉得洒脱的感觉真好!
瞧,说一句拒绝,也没什么难的吧。
当你总也学不会拒绝的时候,对方渐渐会觉得你本该如此,也就不会把你的付出当回事。毕竟,得来太容易得东西,很少会被珍惜。
在答应提供帮助之前,请先回顾以下几点:
1.救急不救穷;
2.超出能力范围的,直接拒绝;
3.分清轻重缓急,再帮忙;
4.接受孤独是生活的一部分。
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不可否认,许多人之所以成为“老好人”,只是因为朋友太少了。别人一有亲近的举动,就会格外珍惜。就为了一声“谢谢”,便全力以赴。
在潜意识里,他们认为,“我帮了他,他会感激我,我们便是朋友了”。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会因此感激涕零,他们只会觉得这个人“很好用”。是你自己拉低了自己的档次,让自己变成一块哪里都能用的“便利贴”,才使自己陷入“越帮越累”的怪圈中。更关键的是,你的朋友并不会因此多起来,因为人们会认为你的帮助是出自天性,而非源于个人情谊。
孤独一点没什么不好,合群也不是坏事。但不分良莠地一味讨好式社交,恰恰会让人越来越孤独。所以,真正有价值的不是帮助行为本身,而是这种行为的稀缺性。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中有一段话,值得回味:
“能帮忙先说不能帮忙,好办先说不好办,这才会成熟。不帮忙不好办最后帮忙办成了,人家才感激你。一开始就满口答应,如果中间出了岔子没办成,本来答应人家,最后没办成,反倒落人家埋怨。”
帮忙要讲究技巧,以真心待人没错,但是我们总希望付给值得的人。社交本就是有来有往的,只有双方互相感激,互相尊重,这份善意才会长久地存留下去。
愿每颗真心,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