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的目的
编写软件过程中,程序员面临着来自耦合性,内聚性以及可维护性,可扩展性,重用性,灵活性等多方面的挑战,设计模式是为了让程序(软件),具有以下特点:
- 代码重用性(即:相同功能的代码,不用多次编写)
- 可读性(即:编程规范性,便于其他程序员的阅读和理解)
- 可扩展性(即:当需要增加新的功能时,非常的方便,称为可维护)
- 可靠性(即:当我们增加新的功能后,对原来的功能没有影响)
- 使程序呈现高内聚,低耦合的特性
设计模式包含了面向对象的精髓,“懂了设计模式,你就懂了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OOA/D)的精要”。ScottMayers在其巨著《EffectiveC++》就曾经说过:C++老手和C++新手的区别就是前者手背上有很多伤疤。
软件设计原则
系统软件是控制和协调计算机以及外部设备,支持应用的软件开发和运行的系统,是不需要用户干预的各种程序的集合。主要功能是调度、监控和维护计算机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使得它们可以协调工作。
- 可靠性
软件系统的规模越做越大越加复杂,其可靠性越来越难保证。应用本身对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软件系统的可靠性也直接关系到设计自身的声誉和生存发展竞争能力。软件可靠性意味着该软件在测试运行过程中避免可能发生故障的能力,且一旦发生故障后,具有解脱和排除故障的能力。软件可靠性和硬件可靠性本质区别在于:后者为物理机理的衰变和老化所致,而前者是由于设计和实现的错误所致。故软件的可靠性必须在设计阶段就确定,在生产和测试阶段再考虑就困难了。- 健壮性
健壮性又称鲁棒性,是指软件对于规范要求以外的输入能够判断出这个输入不符合规范要求,并能有合理的处理方式。软件健壮性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软件外部量度标准。软件设计的健壮与否直接反应了分析设计和编码人员的水平。- 可修改性
要求以科学的方法设计软件,使之有良好的结构和完备的文档,系统性能易于调整。- 容易理解
软件的可理解性是其可靠性和可修改性的前提。它并不仅仅是文档清晰可读的问题,更要求软件本身具有简单明了的结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洞察力和创造性,以及对设计对象掌握得透彻程度,当然它还依赖于设计工具和方法的适当运用。- 程序简便
- 可测试性
可测试性就是设计一个适当的数据集合,用来测试所建立的系统,并保证系统得到全面的检验。- 效率性
软件的效率性一般用程序的执行时间和所占用的内存容量来度量。在达到原理要求功能指标的前提下,程序运行所需时间愈短和占用存储容量愈小,则效率愈高。- 标准化原则
在结构上实现开放,基于业界开放式标准,符合国家和信息产业部的规范。- 先进性
满足客户需求,系统性能可靠,易于维护。- 可扩展性
软件设计完要留有升级接口和升级空间。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安全性
安全性要求系统能够保持用户信息、操作等多方面的安全要求,同时系统本身也要能够及时修复、处理各种安全漏洞,以提升安全性能。
设计模式七大原则
设计模式原则,其实就是程序员在编程时,应当遵守的原则,也是各种设计模式的基础(即:设计模式为什么这样设计的依据)。
设计模式常用的七大原则有:
- 单一职责原则
- 接口隔离原则
- 依赖倒转(倒置)原则
- 里氏替换原则
- 开闭原则
- 迪米特法则
- 合成复用原则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