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会议综述”,形成“方法论自觉”
——读《实现中国班主任研究的方法论自觉——第二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综述》有感(第2稿)
有些话,到了嘴边却吐不出来;
有些文,看到眼里如心田花开。
读华师大教育学系李家成教授执笔的《实现中国班主任研究的方法论自觉》,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一线班主任在岗位上重复简单机械的管理班级事务类工作,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却少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始终徘徊游移在上层布置、下层实施的工作惯性之中。正如老牛拉磨一样,因为低头久了,就不知道班主任工作还有“方法论自觉”这一回事,因为没有把班主任细小琐碎的工作实践提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很难有教育变革、方法创新、理论建树和学术成就。因此,细读、精读、研读“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综述,就显得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关注点:
上星期,在读《多维视野中的班主任》圆桌会议综述的时候,我关注到:
1、有代表认为,班主任制在中国的问题之一,恰恰是缺少真正深入的研究。
2、有代表认为:正是因为缺少高质量的研究与对实践潜能的充分开发,才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不认同班级、班主任的存在。
3、有学者强调:唯有在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础上,开发班级建设的育人意义,才有可能自信地宣称班级、班主任体现着中国的教育个性,并具有贡献于世界教育改革的潜能。
4、有代表指出:在班主任研究领域,相关话语体系过于陈旧。研究者能否用适应时代发展特征的话语体系,来表达对最微观、最核心领域的关注。能否用符合教育发展的理念去关注、推进话语体系的变革?能否用顺应实践发展的认知引领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这关系到班主任、班主任研究领域的时代气息、学术繁荣以及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研究人员从实际出发,更新、生成并践行新的话语体系。
5、有代表指出: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两类研究主体对德育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中小学教师对于德育的认知影响其研究取向、研究方式;这就使两类主体的研究不具有对话基础。
6、有学者强调: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结合点应该回到“育人”这一核心,并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大学教师的方法指导、话语介入,只有在促进学生成长的意义上,才有可能得到中小学教师的认同;而学生成长带给教师的成就体验,正是班主任从事科研的内在动力。
7、有学者聚焦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针对当前班主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强调要尊重班主任研究的特殊性,重视研究对象的丰富性,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以严谨的态度,投入到真实的研究之中,形成具有学术性的研究成果。
8、有代表指出:班主任的科研素养很少受到关注,教师从读师范大学起就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做研究完全依赖于自我摸索、探寻。现在虽有很多培训,但更多的是灌输内容,没有激发班主任的内在动力。这需要政府从全局出发,制定相关制度、政策,以使班主任的工作和研究有法可依、有序进行。应从班主任的独特性出发,开展相关培训,提高研究素养。也应在高校建设相关学科,如班主任学,开设专业课程,为未来的班主任提供专业培养。
9、针对班主任专业发展模式,有学者指出:目前的发展模式大多是从成功经验出发,缺乏理论视角。班主任研究大多数是通过观察、访谈法收集研究资料,结论缺少从理论角度对实践经验进行升华,使经验难以传播。这除了需要创新班主任专业发展模式外,还需要高校专业人员的支持,将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并扩大其影响。
10、在研究成果方面,大学教师多以学术论文、专著、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且格式有严格要求;这些成果的呈现,对于相对缺乏学术训练的中小学教师来说,过于学术化;这就造成了双方对研究成果互不认同。对此,有代表指出: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是多样的,叙事、反思、对话、案例都可以成为表现方式;不能用专业研究者的标准去要求、限制班主任。
11、有学者指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是促进班主任发展的具体策略之一,而其前提是相互认同。大学教师对于班主任实践智慧的捕捉、思考、反馈,生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学术成果,并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检验成果,其循环往复的过程对于班主任成长以及专业研究者的自身提升,均有建设性意义。
……
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国班主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班主任科研素养缺失的原因、中国班主任研究话语体系的建立、中国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模式、中国班主任研究成果的形式等方面。
延续上一周的阅读学习,在“中国班主任是什么”“中国班主任研究为什么”这两个问题上,期待能对“中国班主任研究”有过渡性衔接和进一步思考,从而形成方法论自觉。
聚焦点:
结合自身对中国班主任研究的理解,针对中国班主任研究的方法论自觉缺失的问题,试图进行科学合理的归因:
1、中国班主任的研究意识缺失,可能他不知道班主任工作的独特性是什么?对于学生的教育性是什么?对于未来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2、中国班主任的研究方法缺失,可能他不知道除了教育叙事、案例研究、经验总结,还有什么值得研究的领域和方法,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方法论的改变。
3、中国班主任的外部支持缺失,可能他不知道除了网络查询、阅读相关书籍、进行专业培训外,还有哪些班主任研究的学术组织、科研方法和成果推广等。
明晰点:
一、研究意识的觉醒
(一)情景意识的增强
(二)研究需要的感知
1、实践变革的需要。
2、政策更新的需要。
3、教育学发展的需要。
(三)研究成果的表达
二、研究范式的形成
(一)研究立场的清晰
(二)研究视角的拓展
(三)研究方法的多元
1、量化研究
2、质性研究
3、实地研究
(四)思维方式的更新
三、研究生态的建设
(一)理论工作者联合体的形成
(二)理论工作者与中小学班主任关系的清晰
(三)中国班主任研究群落的形成
思考点:
1、中国班主任研究什么?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1)有关公民学习的研究。
(2)以学生、班级的微观政治学研究、班级治理等。
(3)在个体生命史研究的立意下,呈现出班主任对学生的终身影响。
(4)对当代学生特点与成长需要的系统研究。
(5)班主任研究中的育人取向和理性取向。
(6)聚焦学生发展主题,倡导从管理主义向育人思想转变。
(7)让教育重返班级,班级的教育性是班级的首要属性。
(8)班级日常生活并不全是单调与琐碎的日常事务,而是矛盾与生命力的共存,并具有丰富教育性的日常活动。
(9)重新认识班级物质文化的本质属性、育人价值。
(10)“实践+反思+重构”是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11)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对班级文化中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构成要素做分门别类的研究。班级文化应全息渗透到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凭借,文化建设需要整体布局、有机推进,从而形成班级自行组织的、各文化要素之间横向融贯的,纵向发展、阶段循环、递归的,确定的文化方向与不确定的突发事件处理实现弥合的文化建设脉络。
2、研究中国班主任的内容、方法、成果是什么?
(1)一所初中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由“一”而“多”的变革经验。
(2)实践变革对于班主任专业发展、校内制度建设、培养培训研究的重要性。
(3)如何让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中小学班主任的行为?
(4)如何理解班主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5)高校研究人员是中小学班主任的指导者还是服务者?
(6)班主任的准入制、报酬、责任和义务、管理制度、工作量、评价制度等。
(7)从教育学知识的创生、积淀与发展出发,提出班主任的教育资源观更新问题。
(8)在研究共同体中明晰知识论基础,强调重视知识中具体个人的视角,重视从个人知识到组织知识,重视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的互动和转换,重视从知识存储到知识创造的转变。
(9)建构知识分享与创造的多元策略,营造知识分享与创造的可能条件,探索班主任发展共同体中相关主体的知识角色分工。
3、中国班主任研究和研究中国班主任有没有必然的联系?联结点在哪里?
(1)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视角出发,挖掘班主任工作中的教育资源观主题,在班主任研究背景下具体化,形成了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话状态。
(2)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班级教育,分析班级日常生活,认为班级存在着外在和内在的权力关系,呈现纷繁复杂而又具体细微的权力生态。
(3)从管理学研究的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考察,分析我国小学班级管理组织模式的现状,指出了班级管理组织设置上存在管理主义倾向。
(4)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强调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5)从哲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班主任的自我问题,认为要关注班主任发展、研究中的若干本源问题。
(6)用对话理论促进班主任职后培训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实现中国班主任研究的方法论自觉,不仅针对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也针对杂志社的主编、编辑等,还针对一线的班主任群体。高校学者只有长期参与或介入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的经验,地方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只有直接地保持着与中小学班主任的合作,才能形成系统的研究格局,在整体研究设计基础上,既关注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发展基础的班主任的研究,又关注相互间的协作,形成纵横交错的研究主体关系,才能全面推进中国班主任研究,进入到“中国班主任之中国个性和世界贡献”的对话之中。
在当前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中国班主任工作所具有的终身教育内涵、国际对话实力、学生发展价值,中国班主任作为传承中国教育传统的教育工作者,中国班主任研究者所投入建设的这个学术研究领域,都会获得新的学术生境与社会生态,也理所当然地会生长出新的形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