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说赵国的赵孝成王,也叫赵丹,他年幼执政,在位时间长达21年。
我们先来看一下赵丹面临的国际形势:
上一节我们讲,随着范雎对秦昭王的战略规划,秦国得以一步步走向强大,对其他六国步步紧逼。
齐国因五国伐齐已经支愣不起来,楚国遭到了秦国的致命打击。韩国和魏国,也构不成对秦国的威胁了。
赵国,成为了秦国的重点进攻目标。赵国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建立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军事得到显著增强后,开疆拓土,赵国走向了强盛。后来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战争。
赵武灵王打仗厉害。
赵武灵王的一个儿子,赵奢是名将,多次打退秦国的侵犯,重创秦国大军,打仗也很厉害。
可惜赵奢生下了一个嘴炮儿子赵括。
按道理来说,这个名将三代应该很厉害才对呀。确实,赵括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兵书,谈论起打仗来,一套一套的,有时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
(旁白:赵奢不会带自己的宝贝儿子去战场打仗体会吗,用残酷现实来暴打他儿子吗?)
知子莫如父,赵奢知道自己的儿子只会嘴巴瞎比比,根本不能理解战争的残酷,他临死前还跟赵括说:你不要做赵国的大将。
赵括并没有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他父亲死后,变得越来越目中无人了,连老将廉颇,赵括都觉得古板而保守了。
赵孝成王却看着赵括的嘴炮是越来越喜欢。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上党,韩国不愿投降秦国,就投降了赵国。廉颇没有得接收到上党,赵王这时候可能认为廉颇老了。
过了两年,秦国借口进攻赵国。起初赵丹派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的大将廉颇领兵二十万前往抵抗。
两军相对峙在长平。廉颇带领的赵兵屡次被秦兵打败,廉颇便下令坚守壁垒,拒不出战,由于主场优势,想等到秦军疲惫再找机会进攻。
但赵王没有看到这一点。他以为廉颇老了,胆小了,不敢迎敌,多次派人催促他。
这个刚登上王位没多久的赵王想进攻,他越来越想用嘴炮赵括了,来取代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
有人不认同这个夸夸其谈的嘴炮,比如,敢跟秦王比头硬的宰相蔺相如说:“赵括只会死读兵书,不知道随机应变。”
连赵括的母亲都不认同他的儿子,她说:“如果赵括出了差错,请大王不要连累我一起治罪。”
秦国方面让人在赵国散播秦军怕赵括的谣言。
秦王听说赵括成为大将后,在决战的时候悄悄换上白起这位杀神。而且在军中下令说:“泄露白起消息,死!”
(旁白:秦国重视情报工作,对外传谣言,对内能封锁信息,实在是厉害!)
赵括做赵军大将后,便调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打败退走,偷偷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断绝了。
差不多两个多月了赵军全线崩溃,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国士兵大乱后,全部投降。白起使用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
赵国朝野大震动,全国元气大伤。
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进围赵都邯郸,攻灭赵国。赵国派人带着丰厚的钱财去游说秦国丞相范雎,范睢建议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城请和,秦昭襄王同意。
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虞卿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
赵孝成王同意了,于是邯郸之战爆发。这是国运之战,如果这场战争打输,赵国就速亡。
面对数十万秦国大军的包围,赵孝成王成熟了,他启用了廉颇来指挥邯郸之战,这是一个男人的成熟成长,即使,这个成长的代价有点大。
在邯郸之战中,赵孝成王则主动派人向魏国和楚国求援,这成为赵国最后取胜的关键。
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一举消灭秦国20万大军。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燕国看到赵国长平之战元气大伤后,就派兵攻打赵国,赵孝成王派廉颇反击,结果廉颇反而包围燕国都城,燕国用厚礼向赵国求和,赵国才退兵解围。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就是负责把正确的人安排在正确的位子上,如果鉴别不出人才,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今天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