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曾经说过:
一个人之所以感觉到痛苦,是因为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了。
一开始,不以为然。毕竟人这一生,除了读书还有很多其它有意义的事情需要去做的。
读那么多的书又有何用?可以当米饭来果腹吗?可以当钞票来购物吗?可以当衣物来御寒吗?
不行!这些都不是只要读书就可以做得到的。
所以,每当看到别人说自己一年要阅读多少本书籍、一个月要读几本书、一天要读多长时间的书时,总是抱着旁观者的心态。
心想,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的鸡毛蒜皮。每天都有做不完的琐碎,哪里还有时间去读什么书籍?
读书,那是孩子们的事,和我们成年人有什么关系?
于是,作为家长总是不断地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而自己一年甚至几年都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
为什么?因为我们大人忙啊!忙着工作,忙着做家务,忙着带孩子。所以,哪有闲心思看书呢?
“忙”的确是个好借口。
可是古人说:“心亡为忙”。心死了就只知道忙碌了。
事实上呢?一有时间不是抱着手机刷短视频,就是对着电视追剧。提到看书,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总之是,没时间。
鲁迅先生说:
时间就像海绵里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是的,这就要看我们愿不愿意了。
没有时间读书,这不是原因,是借口。
然而,人到中年以后,经历的越来越多,却越发迷茫和痛苦。
想到经常教孩子读《三字经》中的一句话“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这说的就是自己现在的处境。该读书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现在一事无成,所以困顿迷茫着。
那么,现在还来得及吗?
应该“为时不晚”。既然杨绛先生说,痛苦是因为书读少了,那么,从即刻起开始多读书。
人生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书中都可以给你答案,只要你愿意去读。
读书,虽然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服穿上身,更不能当钱花,可是书本是精神的粮食,品性的服饰,为人处事的试金石。
接下来就是,要多读书。等读够了一定的书籍,相信到时候所有的迷茫和痛苦都会不解自散了。
余生,要把前半生所没有阅读的书籍都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