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作者: 赛尔玛 | 来源:发表于2020-04-24 16:36 被阅读0次

      写作之前我阅读了一些散文,作家大多有相当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写文章对他们来说是信笔拈来的事。例如季羡林先生,他的一生坎坷,历尽磨难,年少离家,留学时因战乱滞留德国十年,归国后作为学者出访过众多的国家,文革时期遭到过四人帮的迫害。作为学者和作家,季羡林的散文底蕴浓厚而不失真诚质朴。

      从生活阅历中取材写出来的文字比起我用阅读等间接途径获取的素材要真切深刻的多,眼界的宽阔和阅历的丰富,这一点纯粹通过书籍,电影或是音乐是不能够尽善的。而以我现在仅有的生活经历似乎理解的不够深刻,写出来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论事记人,我常常处于一个不知事论事,不知人论人的状态,因此会有很多的废话,文章悬浮,感情上略显苍白。例如我们写父母长辈,写隔代亲情,没有做过父母的年轻人很难对为人父母的艰辛和喜悦有真正的体会,文章的思想里会有一个“问号”。

      无论是自己的情感还是对别人的情感,在抒情上,写作者的文字表达和读者的阅读感受并不能很好的对接,人的情感虽有共通,但情感表达上存在屏障,写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移情作用得不到发挥,一定程度上还会产生误读。

      我很少会感叹写作者的行文布局,文章是不让人察觉出行文的痕迹的,自然而然,很流畅的写下来就像一支好曲。评论文章,最直观的就是个人的好恶,有时候甚至不论文章结构内容,不论真理真相,很大程度上依靠于一个“情感”,发言大多以“感觉”开头,“感觉你没有写完整”“感觉你写的啰嗦”“感觉到模仿的痕迹”或者是根本看不出一篇文章是否有问题。

      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就说不出深刻的感受,经常出现的状况是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终归不得其旨,很多时候我并不理解一部作品的伟大和它所承载的意义,我只是喜欢或是不喜欢。笔者写文章触动读者的情感,有共同的经历,读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里同样地读到了自己,使情感得以共通,可以极大的打动人心。朴素真挚的语言,通过词句的推敲,对语言进行修饰,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缺乏经历,眼界太浅,笔力不够,通过阅读,生活,时间,不断的练习,思考会得到改善吧?个人的体悟深刻,对文字运用的熟练,文章才会深刻,落笔才会准确有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gf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