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每天不间断学习,一辈子不间断,那么我们就自然会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与幸福。每日读论语,让我们每天都在圣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应对事情的能力,优化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进而能够更轻松面对人生的各种状态。(带着爱满心欢喜地学习践行论语)
学习内容:
10.1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10.14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学习心得:
10.13 同本乡人在一块儿饮酒,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才出去。
心得:尊老敬老,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孔子对这一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来他的身份,在众人中是颇高的,但他依然重视乡人饮酒的礼数,不敢逾越规矩走在老年人前面。
尊老敬老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表现。有尊敬老人之心,才会有赡养老人的行为。而这种修养,对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持家立业,都是有极大影响的。一个对老人没有敬爱之心的人,是不能对他寄予信任和希望的。
考查一个人的品质与修养,也许从他是否能够尊老敬老、把老人放在心上这个角度入手,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较深刻的结论。心怀敬老之心,知孝道,通大理,自有一番超乎常人的意志和见识。这种人,无论是在做人上,还是处世上,都比一般人要来得实在、顺达。
尊老敬老,不是一种形式,它需要的是真情实感,是要在心灵上给予老人一股永恒的温暖。倘若将敬老爱老拿来作秀,那真的令人心寒,让人不齿。
尊老敬老,这是一切善德的基础,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尊老敬老绝非一家之事,更不该是一时之风。我们应将尊老敬老作为构建社会风尚的重要内容,由心而发,从点滴处做起,给予可爱的老人最真挚的关爱。
10.14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疫的仪式时,孔子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心得:孔子本人对鬼神之事并不感兴趣,一向都是秉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是,对于乡人举办的驱鬼仪式,孔子并不反对。对乡人们的这个习俗,也保持了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孔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敬人者,人恒敬之。若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要先懂得尊重他人。而且,在生活中我们免不了要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其实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尊重的前提是宽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不少人认为,自己的思想才是真理,自己的行为模式才是最合理的,对别人的观念或不以为然,或横加指责,甚至是批判打压。这是一种妄尊自大的偏见,都是不宽容的做法。秉持这种观念的人,不可能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人,才会有理解和尊重。
每种思想、文化和习俗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每种理论都有它的合理性与不足;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一种真正理想的行为模式,每种行为模式都能解决一定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难以摆脱的弊端。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应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平等,然后再审视每种文化的长处和不足,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改进自己的观念。并且,对于自己不能接受的事物,也应该报以必要的尊重。
对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要有这样的态度,对人也应该如此。每一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尊重的地方。唯有对他人怀着足够的尊敬,我们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因此,尊重别人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品格,一种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