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往着新教育,源于新教育的理念深深吸引着我。2020年春天,一场疫情席卷着武汉内外,病毒的触角伸向武汉。我们居家隔离,等待解封的日子。
记得一天中午,奥校在群里转发一份榆林市教育局文件,加入新教育新网师学习的文件。带着一份单纯的好奇,我七拼八凑式地写下3000字的阅读史,顺利走进了新教育。
就在那一刻,我加入新网师学习,是我的幸运,更是我的幸福。我很喜欢新教育的教育理念,我喜欢朱永新教授的文字,他说:“新教育实验一开始就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实验的出发点。我们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也就是说,只有高度的专业发展,对职业的认同、信仰,对教育的热爱,以及生命的激情,才最终有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保证。”
自从读到了这一段文字,我常常会想起这段文字,意义非凡。一位教师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里的每一个孩子。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坚持的以人为本,一定要先以教师为本,先让教师发展起来,教师的发展一定将带动着学生的发展。
新教育新网师坚持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加入新网师学习,我跟着郑建业老师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跟着李镇西老师的讲座,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选》,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一系列教育类书籍。跟着新网师的讲师们学习,我渐渐意识到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我渐渐走进了阅读,坚持每天阅读;走进文字,坚持每天写作。
回头一看,已经坚持半年多的时间,我能坚持每天阅读至少半个小时,能坚持每天写作至少五百字。朱永新老师在《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中写到,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我坚持了二百多天,谈不上什么写作史,但是,我明显地可以感觉到,坚持写作了这么些天,我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我想把自己经手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不做则已,要做就想做得很像样。
新教育认为,只有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说实话,刚开始,我是不太理解这一句话的,甚至认为做得不好,也可以写得很好。事实证明,是我自己的浅薄导致自己的理解浅显。
写着写着,我发现我自己不能停留在写作的表象上,而应该是将写作融入我的教育教学的生活中,让写作指向我的课堂,指向我的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指向我的生活,让写作照亮自己生活的角角落落。突然有一天,我感觉似乎有了写作,让我自己活得好像比较通透,让我隐隐感觉到教育就是一场人生的修行。在文字里,不做作,不装腔,不雕饰。我手写我心,这是我最深的感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有的一份幸福,凡人自有凡人的幸福。我是我,茫茫人海中一砂砾而已,然而我自己独特的境遇中,也可活出属于我自己的天地。
抬眼仰望星空,低头脚踏大地。朱永新老师说,有些人的一生,是一首优美的诗歌,纯粹、凝练、隽永、独特;还有些人的一生,则是一出轻松滑稽的小品;更多人的一生,则是一篇平庸的散文,平淡、大众、日常、平衡、松散,甚至可能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叙事,是血多叙事碎片的堆积。
审视自己,既不是一首诗歌,也不是一出小品,更不是一篇散文。而我自己,却是千千万万教育大众中的一员,心怀诗意,心向远方,常常站在书桌前,向往着我可以诗意地栖居在教育的大地上……
若干年后,蓦然回首,教育是我心底最诗意的书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