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之链的力量很弱,因而我们往往感觉不到,但当我们感觉到时,它已是牢不可摧。——塞缪尔·约翰逊
习惯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时刻也离不开它,只有真正了解习惯的运作机制,我们才能够真正利用习惯撬动改变,重塑自我。
最近除了跟随部门读书会在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我自己还在看另外一本书《习惯心理学》,前者讲的是开启高效能人生的习惯之术,通过7个习惯的逐层递进从个人领域的成功到公众领域的成功,而后者则是习惯养成之道,从心理学视角带我们重新认知习惯是什么,以及传授我们习惯养成的方法。
在学会如何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到底什么是习惯,以及他在生活中是如何运作的。作者认为习惯是在无意识中推动个体行动的第二个自我,它能够让我们不思考就直接去做。
我们认识的习惯多表现在个人行为的改变,传统的观点认为改变行为只需要两天就够了:强烈的意图和执行计划的意志力,养成某种习惯意味着改变某种行为,并持续进行,如养成锻炼减肥的习惯,就是每天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锻炼模式。然而在过的环境下,很快又回到原有的模式,对于这种失败,多数人将此归结为意志力不够强大。作者告诉我们意志力和自控力只能帮助你做出一次性的决定,要让改变坚持下去,需要让他真正成为习惯。
固有的饮食模式和锻炼本质上就是已经形成的习惯,只是对于锻炼减肥这一目标而言是坏习惯,在减肥的目标下必须要进行改变。个体的好习惯(与目标一致)和坏习惯(与目标相悖)其实源于同样的学习机制,无论好坏,习惯的源头都是一样的,就如定期去健身房和每天抽两支烟这两个习惯,起作用的机制是一样的,这就是习惯性自我。
面对减肥锻炼的目标,我们怎么样才能让锻炼的习惯成为自我习惯的一部分,不再需要每次锻炼前再做强烈的思想斗争?作者告诉我们习惯行程的三个基础:环境、重复、奖励。
环境是我们周围的一切,除了自己之外的一切,作者强调环境在我们习惯形成中对坏习惯提供摩擦力,亦可以为习惯提供驱动力,从而塑造我们的行为。在我们不能借助意志力让自己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时,我们可以有意识的避开存在垃圾食品的环境,并消除运动的阻力,并非一定要穿好专业的装备,驱车赶往健身房才能运动。通过改变生活环境,让生活变得更容易,消除阻力,设置正确的驱动力,让好习惯慢慢融入生活。
如前文所说,一次性的改变可以通过意志或我们环境改变而完成,但只有让它融入第二自我才能够自动发生。就像我们开始学习骑自行车,随着不断地重复联系,最开始的恐惧心理消除了,并且到达一定程度骑自行车完全不会占用我们额外的注意。
为了刺激习惯的行程,我们的大脑也需要必要的奖励,最好是不确定性奖励,而此时的奖励必须比你平时得到的奖励更大、更好。在大脑中,当获得的奖励多于预期是,它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这种奖励促进着习惯的行程,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让自己开心的行为。
虽然习惯心理学给我们剖析了习惯运作和行程的机制,但任何习惯都不是一天行程的,我们如果需要养成一个习惯还需要日积月来,愿我们日拱一卒,实现持久的积极改变。
《Good Habits, Bad Habits》
Wednesday 04/05/2022
简 书2022/0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