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是知识选择我们,不如说是我们在选择知识。“推回”逻辑思维是需要存在的。
如果按分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我常常从儿科看起,因为人如果从成长过程来说,胚胎时期是一个人的开始,慢慢的,经历了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然后成人期。分科的话,我们就选择停留在人的某个阶段。
“推回”逻辑思维可以更好地帮助目前停留在自己身体的某个阶段的人去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推回”从根本出发,但首先要能找到真正的根本。
社会的老龄化一直都在上升,而年轻人的病死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成年期前的人,也就是我们说的孩子,而他们更多遭受的是精神困扰,最后是身体疾病。
一个花季少女手上无数道刀痕,每一道都险些深入动脉,眼周围黑色的眼圈,眼神没有一点生机,重度营养不良,女孩抢救过来后呆呆的坐在病房里,眼睛时不时找着动脉。这样的人,你们怕吗?我想是怕的,我第一次在急诊遇见这样的病人时,比看见车祸被压烂下半身的病人还要怕。
这些鲜活的生命但肉体却是伤痕累累,一次次来医院救命。每次我提起这个花季少女自杀抢救的例子时,周围的家人朋友说现在的孩子就是心态太脆弱,谁没高考过,谁没失恋过,谁没失败过。但我深深知道面临崩溃前的状态。
当年我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我的总分差了本科线将近80分,而距离高考仅一个月不到,望着少得可怜的分数,我开始埋怨自己的不努力,埋怨自己就不应该去锻炼,埋怨一切做过的和学习无关的事,包括和家人出去吃饭,最后开始想到进不了大学怎么办。这期间自己犹如得了瘟病的家禽,身上没有了靓丽的羽毛,一蹶不振,以往的自信瞬间灰飞烟灭。
我不敢和任何人诉说自己的想法,因为怕不被认可,这时候的任何安慰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不认可,因为成绩单上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那少得可怜的分数就是自己的。
然后,我开始想自己为什么读高中,然后我就只想一个问题:我想要什么样的自己。最后高考后我高出二本线70分,差一本线20分,但我如愿去了省外大学,并与中医结缘,欣赏了我想要看的风景,而这些本就是我想要的。
而在之后每做什么选择时,我就只问我自己: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我“推回”到根本,“推回”到我自己,从而忘记了各种对自己的埋怨,因为没有顺从自己,所以抵触,甚至对外界作出抵抗。
“你长大后就会明白”,这句话是假话,高中毕业后并不是如高中老师所说,大学可以随便疯玩,这并不是在埋怨高中的老师骗了自己,而是高中时期最多的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高考?”,而核心是“我”。
曾经我高二的时候,在离我高中不远的街道上走着,突然几米远正面迎来一个赤身裸体的男子,我瞬间羞红了脸,但我意识到这人精神不正常,我鼓起勇气看清他的脸。一次体育课上,一个穿着脏脏校服的男生在我们体育老师背对的花坛边双手甩着,跳着叫着,我们体育老师扭头看见了并叫住了这男生,说道:“你怎么不回去?你爸妈在家等你呢?”男生立马跑过来,站第二排的我吃惊了一下,这就是那天赤裸着全身在大街上走着的男生。男生对我们体育老师嘿嘿嘿的傻笑着,19岁左右的模样但太傻了。体育老师继续对男生说:“你乖哈,要天黑了,快回家去”,男生转身双手甩着向学校后门跑去。
体育老师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男生曾是她教过的学生,高考前不知道为什么就疯了。
现在我是个大学毕业了进入社会的人,我写的这篇文章是“推回”,但不是回忆录,是想让成年期前的孩子们知道,成长永远只有自己在做,特别是精神上,未来孩子们面临的是更多关于生存的每一次选择,而“推回”逻辑思维的基础是能独立思考。
从小到大,我父母从未强行在我身上做过什么选择,比如学什么不学什么以及报考学校,我选择做什么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说什么支持和反对,自己在精神上已经“被迫”成长,但现在看来我是幸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我自己做决定。
我不喜欢心灵鸡汤,这仅是我个人观点,我更倾向于人能够科学的分析自己,更真实的面对自己。所有那些“灵魂脱窍”的孩子们,在成年期前就应该让他找寻到他要成为什么样的成人,并找到方法去培养自己,而不是“你现在认真读你的书,你能考上大学再说,你长大后就明白了”。
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说道:“近50年来讨论成功术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有关如何树立社会形象的技巧和如何成功的捷径,但这种用“阿司匹林”和“创可贴”来治疗心灵痛苦的方法,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有时似乎取得了暂时的效果,但是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不时又会重新浮现”。
大多数青少年在青春期发育的某个阶段和某个方面会经历一些情绪或行为上的困难,被称为心理社会发育障碍,如焦虑,抑郁,不良习惯。而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暂时现象,只要得到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便能得到解决,但若不及时解决,持续时间长,问题可能会变得复杂,严重,造成心理缺陷,甚至影响一生的健康,学习,工作和行为。
而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也恰好正处于面临许多选择的时候,不论处在什么身体时期的人,最怕的就是选择。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遇见精神困扰时,应及早“推回”, “推回”到你自己,自己就是根本。特别是精神世界的阴暗面在某个阶段出现得频繁时,更要“推回”。
我经常听见一句话“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而现在我也要说“你长大后就会明白,这句话是假话”,你长大后明白的问题是和你同龄人一样都曾思考的问题,而你真正要明白的问题其实是不受身体限制的,精神世界里没有年龄。成年人的不容易根源来自于孩童时期没有“推回”逻辑思维, “推回”逻辑思维的基础是能独立思考。
目前无论什么时期的孩子还是成年人,一直追寻的大多数是寻求被认可。
人们寻求被认可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我应该怎么办?”,而其实往往问这句话时,人们心里已经知道了怎么办,正是自身已经察觉到了问题,才会提问。
而他们并不是要指导,他们只是在试探对方对自己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小孩子也是如此,而这时,如果父母只是认真的聆听,不一定如孩子预期地回应,这无形中传达了一个信息:“父母不用保护你,你没问题”。
孩子们不需要咀嚼过的“食物”,客观直白的展现经过科学印证的知识,让孩子提出问题,再用客观科学不带感情色彩的回答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例如医生和病人要想互相取得信任,首先就让病人和自己是合作者,而非交易者,付出和得到永远都是不平等的。允许病人提出问题,这样病人会认为自己参与到了自己的身体治疗中,即使病人走出了医院,他也能明白自己的身体是什么情况,而解决问题,医生也找到了技术提升的新角度。长辈们要想和孩子取得相互信任,特别是在孩子向成人方向发展上,也应是这样的合作者。
而要去明白的问题,是需要科学,客观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引导,那么,可以先从认识人体是什么运作,身体包括精神,所以基础的医学知识是需要普及的,但,是可以引发读者提出问题的方式去普及,比如性学,能够引发问题并科学及时解答问题,人们就不会轻易去精神世界里额外探索并尝试,特别是孩子。大脑投射的映象往往超出了人现在所处的身体阶段,年龄更是不做考虑。
明白了人到底是个什么存在,很多问题就不是长大后才明白。孩子和成人的身体可以被社会受控制,精神不会,现在的网络就是精神世界的寄居地,在上面,同一年纪,同一领域,但言语表达出的精神世界是不尽相同的,人们常打趣说:你永远不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什么样的人,搞不好是条狗。
网络遮住了身体,但暴露了精神世界。无形的东西,无论好的坏的都在影响有形世界。
孩子们遇见的许多问题是属于成年期后,比如“读书有什么用?”“我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没有固定工作怎么办”。有些人读完大学又再次反复问自己这些问题,甚至伴随一生。而这些问题,成年期前的孩子们应该被知道,但不是主观的让他们知道。
如果要有一个健全的人体机制,除了身体,还要有精神。那么,在孩童时期就独立思考,“推回”去想自己。
心灵鸡汤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很盛行,但鸡汤不过是逃避,跨过直面自己的机会,这种机会常常在孩童时期就被拒绝或被遮盖。鸡汤更像是布洛芬。
我们从孩童时期开始就被教授成为社会人,但很少能够做自己,因为繁忙的应试,我们不能有随心所欲的行为产生,但不代表思想不能产生,例如“衣冠禽兽”这个词的来源,当然这是从不好的随心所欲的角度来说。但大多数人还是忘记了“推回”自己,特别是精神世界即将崩溃,崩溃是因为没有客观认识到,好坏存在于每个人体内、精神世界里,而不是将一个人分为好人和坏人,某一条件下,好人会成为坏人,坏人会成为好人,而真实的情况是,在一个人里就是同时存在好坏的,并且好坏永远分不开。
学校里常教孩子们如何长大,但那是应对考试,毕竟一个教室里每个孩子千姿百态,一个药方子不可能所有人都适用,与其说知识选择人,不如让人选择知识,细看现在人的发展,读书十余年就是为了高考,之前很多人是这样想的,如果这场考试能够让自己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这才是高考的意义,而高考前首先要知道自己。
在读书期间有人认为考试是艰难的,这是正常的,问题不是出在试卷,而是人开始进入心理波动期了,例如在青春期,身体处于加速发育阶段,尤其是生殖系统在此时迅速发育而达到性成熟,而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相对推迟,因此容易在心理上引起骚扰和波动。 烦躁,自卑,消极,忧郁等是常有的情绪。
在读书或工作中,人们在构想未来,死盯现在,而忘回想自己曾经也是个奋笔疾书的人,及时找到自己最初的模样,去接受自己体内同时存在的好坏,不要只接受好,还要记住坏,“推回”自己是重要的。
当认为没人能够帮助自己时,要“推回”自己,从根本出发,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
往往有些人,特别是家长所使用的鼓励式话语,家长真实的心理是:在我们心目中,这个孩子有失颜面,我们重视成为模范父母,维持良好的形象,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切,这种心态也影响了对孩子的看法。父母偏重许多其他因素,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幸福与快乐,错失了让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我真的可以吗?”“相信我,你能行”,但这孩子还能看到自己真正不行是在哪吗?
现实中,遭受精神困扰的孩子,病因往往来自于最亲密的人,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但更容易生病了,甚至仅几岁的孩子都能想到死亡,而从孩子时期走来的我们,也更容易生病了。
许多成年期的我们走着孩子时期的路,离开学校,离开父母后才开始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自己,年龄的增长并没有让我们摆脱了精神世界时不时的崩溃。
精神困扰的人总是生活在已经发生的事情和未来的事情上,但很少回想最初事情是怎么开始的,犹如“治病必求于本”,迷茫,苦痛,抑郁,它都有根源的,病人面对医生时,医生也是像剥洋葱,一层层剥开病人,身体没有的,那就在精神里,而病人对于精神的问题定是一清二楚的,只是没有人指引他往回想,往里想,往根本想。这时候,也是医生要做的,而这并不是心理咨询师,而是精神分析师。
弗洛伊德说,精神分析师不是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师如果能经过系统学习人体医学知识那是再好不过的,精神分析师是整体的。
精神里的病源最终导致了身体的症状。人人都是精神病,人人每天都在和自己过不去,永远瞧不起坏的自己,但好的自己发扬光大,而正是坏的自己让自己精神不时紧绷,如果人能早点认识到,自己体内永远都存在着好坏,永远不会一直好,永远不会一直坏,就像青春期的心理波动,它就是会发生,但它也会消失。
但人如果长大后才明白自己原来也有坏的一面,那一辈子和自己作斗争,一辈子都在和自己的精神世界斗争,就这么容不下本来就存在的东西吗?“骄傲使人退步,谦虚使人进步”,你明明很厉害了又怎么会退步呢?这就是好坏如阴阳一般,相互制约但又相互发展,人是矛盾的载体,对立统一。
对于任何问题,独立思考就是学会找自己的逻辑,当自己发现自身身上有不符合自己逻辑的东西后就能立马消除。
许多困扰人们的精神问题,因为不能高效、及时的剔除,最终反复的来医院里面抢救,而这些精神困扰往往在人们的孩提时期就种下了,而“治疗”介入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这是“治未病”,孩子一出生眼里充满的全是成人的世界,而孩子是成人,成人是孩子,老人是孩子,精神世界里不分年龄,将已知的人体运行逻辑(身体包括心理)客观科学地告知成年期前的孩子,这样成年期后的“孩子”就能成为真正的成人。
此文系FASHIONDOCTOR 原创,切勿抄袭,侵权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