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镇做题家的航天梦
我是寒色江山,昵称出自李煜“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一如这句诗词淡淡忧伤的语调,生活中我的性格,也有些敏感悲观,时常陷入忧思忧虑之中,喜欢独处,爱好有数独、诗词和写作。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镇做题家,高考以650分的成绩,考入某985高校航空航天专业,毕业后也如愿成为一名航天人。从2013年高一,到2021年工作,八年逐梦的故事,个中彷徨、困顿、挣扎与奋斗,愿说与你听。
2016年6月9日到11日,那是我最刻骨铭心的一段黯淡时光。
高一以来,我的理想一直是北航和哈工大,都是国内航空航天名校,却都被高考无情地击碎。高考后,我去哈工大参加自主招生,那是我第一次来到一所大学,更何况是梦想之殿。内心的虔诚与向往,比三年枕戈待旦的日日夜夜,来得更加真真切切。
但同时,我心中漫卷着深入骨髓的悲伤与失落。
路上,我战胜一切犹豫,看了报纸公布的答案。我认真地将每一分的对错记下,四科的答案,看得我悲喜交集,合分后却唯有绝望与不甘。我在心里给自己一个分值,650-660。
还算是正常发挥的水平,没有奇迹发生,同时意味着,我与北航和哈工大均无缘相见。
那三天,哈尔滨长空阴沉,杨絮飘飞,一如我凄凉而凌乱的心境。我久久流连于哈工大的校园,虔诚地感受且感叹于一所老牌军工学校,那深沉悠长的底蕴,与严谨严格的学术氛围。"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多么直白的校训,字字拨动心弦。
多年来,我一直深藏着一张我在哈工大航天学院楼前的照片。那座建筑有尖尖的教堂顶,古朴大气。在哈尔滨,太阳能极其少见,让以此辨别方向的我分外迷茫。但在那里,我见到了太阳能电池板,它们坚定地面向南方。
于是一瞬间我辨清了方向,是南北亦是梦想的方向,哈工大航天,正是我想要的星辰大海。
6月24日,高考成绩公布,奇迹终是没有降临。650,我预估的最小值,我报了另一所高校,航空航天专业。心理落差自然有,但专业依旧与梦想相同,还是足够幸运,因为我还有机会继续追逐梦想。
高考,教会我一条残酷地人生哲理,并非所有的高度,都是仅靠努力可以抵达的。1%的天赋,不仅仅是锦上添花。
18岁生日那天,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初来学校的新奇,初见同学的欢喜,初次上课的虔诚,初次面试的拘谨,这些年依然历历在目。我喜欢这里的一切,可是随着专业课学习的深入,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力不从心。那些气体动力学、工程热力学的公式概念,总是搞不清、记不住;与小伙伴结伴复习,总是一遍遍做不对题目,一次次请教打扰他们。可是到头来,七十多分甚至几度挂科边缘徘徊的成绩,深深刺痛了我的自尊与自信心。
我开始怀疑自己,初心理想是否只是一句口号?我的挣扎与努力,为何到头来只感动了自己?
大学前三年,就这样在不甘与不得中流逝。未曾经历过一场轰轰烈烈的事,拥有一段枕戈待旦的岁月,和一份能将自己感动到热泪盈眶的记忆。我只是守着中等的成绩,耕耘着数独和写作这一亩三分地,内心羡慕那些奖学金收入囊中的学霸,却始终未付出足够的行动与改变,见贤思齐。
我知道,考研是我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想通过考研,再一次接近自己的航天梦。可是,当你自己没有足够强大与优秀时,做什么都容易因心态不平稳而乱了阵地,不出所料地,我经历了生命中第一次大考失败,
考研这一路走来,我的心态就没有稳定过,总是迁延顾步,总是想赢怕输,总是太在意外界的评价。我想,我或许是太轻敌了,总看那些“鸡汤文”中考研四百多分的大神,天真地以为胜利果实采撷得轻轻松松,以为只要付出时间,总能收获理想的结局。可是我错了,错在自己高估了基础与学习能力,错在效率和方法还是不够好,错在杂念和顾虑还是太多,错在自己并未完全将大千世界抛下,全心全意赴一场青春的赌局。
研究生考试前,我曾想过许多退路——考公、求职、二战考研,甚至转专业,似乎鸡蛋不会摔碎在同一个篮子里。那是2020年初,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几乎斩断了所有退路。公务员考试推迟,各单位停工停产,就连曾经不屑一顾的工厂,都一职难求。
七月毕业,同学们纷纷奔赴前程,我不想回家,索性去了隔壁城市一家寄宿考研自习室,我想跨专业考研。
七月盛夏,正是生如夏花之绚烂的时节,我的世界却是一片暗淡。个中悲情、自怜、怨艾,如今想来有些幼稚,却是那时最真实的心灵写照。
九月,我偶然得知了一家航天院所招聘的消息,心中虽未抱太大希望,但它既然愿意给本科生一个机会,何不全力以赴试一试?紧张的笔试面试,一系列录用流程之后,十一月我竟然高分拿下了offer,疫情形势所迫,单位通知2021春节后入职。
与此同时,我还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军队文职考试等,竟然都走到了面试环节。一番思索后,我还是选择了科研院所,因为它帮我捡回了几度迷失的初心,而且在一线城市北京。
等待入职的那两个月,我常常有一种不真实感,从背水一战到手握三趟列车的“车票”,原来只需一年的沉潜积淀,心态也随之经历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变得豁达与坚韧。
2023年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与新冠疫情三年鏖战,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于我而言,疫情给了我这一年沉潜的时间,逼着我不去妥协。倘若没有疫情,我大概率会在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匆匆忙忙签一家单位,或是回到家乡小城考公务员,然后安于现状,迎接妥协后的平淡一生。
二、在简书,与岁月和解
是什么时候爱上写作的呢?大概是高中,为了写好应试作文,小镇做题家的我积累背诵了厚厚几本素材段落。可那时的文风,充满了浮华与功利,怎样能得高分,怎样能写得快,就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在理工科大学,我忽然发现自己的文笔,比起身边同学有一点点优势,索性抓住了这仅存的优势,在入学军训时,就加入了校新闻中心,后又在院学生会新媒体工作室,待了两年。这段时间,我学习了新闻稿撰写和公众号运营,闲暇时,也会写一些校园热点、攻略指南、书影评等,发表在官微上。
那时写作于我而言,更像一种工作,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最真实坦率的自我。我在写作中获得了成就感,却无法得到心灵的慰藉。直到后来,我开始写日记,将自己内心的挣扎困顿、生命的所思所想,甚至一些极端阴暗的念头,一一诚实记录。
通过日记,我开始剖析自己的内心,渐渐平和了焦虑与情绪化。真正将文字当作了最真诚的朋友,一切悲欢与之诉说,哪怕并不能改变什么。
是什么时候入驻简书的呢?正是求职尘埃落定之后——2020年10月底,我想寻找一个app,用码字而非纸笔的方式,收集与留念大学四年的记忆。
我喜欢写作好久了,之前一直在空间和公众号发文,面向的读者都是好友,因此稍有些情绪的波动,便会收到好多嘘寒问暖。这些关怀,最初便是我写作的动力,遇到失意、落魄、烦躁,我也愿意在文字中纾解,煮字疗饥。
2017年,我来到数独这个圈子,遇见了许多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历的朋友,也参加了许多活动和比赛。数独陪伴我的三年中,那些人与事、悲与喜、苦与甘,都记录在了空间日志里。
2019年备战考研,那些振奋与消沉、坚持与崩溃、忙碌与偷闲,也没少在空间和公众号里零零星星地发布。但我是一个极在意外界看法的人,朋友们善意的评论与过多的关怀,常使我更添纠结与压力。
2020年,或许是考研失利的打击,或许是毕业临近的焦虑,我开始自卑与自闭。封锁了空间、朋友圈、微博,公众号也不再发文,甚至几乎不和别人交流。但是内心写文的想法,却只增不减,宛若春水煎茶,咕嘟咕嘟地冒泡。
十六载求学岁月,值得回忆与镌刻的故事太多太多。而写作是和自己的交流,需要寂静,沉静甚至冷静,需要不受任何外界评判左右,在简书,我开辟了一方安静而秘密的写作天地。
简书平台其实很热闹的,作者多、活动多、发文活跃,但它又极其符合我对“寂静”的要求,在短视频风靡的当下坚守纯粹的文字创作,页面简洁,广告少,发文便捷,也不会推荐花里胡哨的内容。
更重要的,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好友,但有志同道合的文友,既满足了我的“隐密性”,又能获得被认可的快乐与坚持写的动力。在这里没有人会打探隐私,评头论足,大家都单纯地相信“文如其人”,也愿意与那些文字背后善美的灵魂为伴,共同书写爱与希望。
恰逢2021新年来临,这一年,我将完成学生到“打工人”的蝶变,这短暂的等待入职期,我决定以写作梳理过往,将那些印刻在心上的人与事如数记录,构思时纠结,落笔时释然,完稿后断舍离。
入驻简书之初,我苦苦支撑着日更,从过往、日常与诗书中拼命挖掘素材热点,日日琢磨言语和构思,但阅读与点赞量寥寥。尽管写作是为情怀,不为功利,还是对自己多了怀疑,少了动力。那段时间的发文质量,连自己都看不过去。
但那段时间,生活的素材与灵感在我脑海中源源不断地积聚,我知道,自己对文字还是敏感的,纵使无人观赏,我也愿意将这些世间的斑斓跃然纸上。
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为了滋养写作的“源头活水”,我开始大量阅读,开始走出家门,体察大千世界,像骑驴吟游的李贺,将妙手偶得的诗句写在纸条上,装到布袋里。以写作“倒逼”思考,我宛若重寻了生活的真意。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拥有写作和记录生活的习惯,是我一生幸事,使我在回望往事时心有所寄,时刻见证着每一分耕耘与收获。
2022年,我以全新的姿态重返简书,历经一年的探索与升沉,我找准了在简书耕耘的方向。我将去岁的旧文全部私密,继而新官上任三把火,会员、持钻、出成果。
我开始效仿那些优秀作者,减少一些无意义的“凑更”“碎碎念”,将更多精力放在雕琢一篇好文上。曾经的“日记本”“素材库”,此时正源源不断地为我提供写散文故事的灵感。同时,我惊喜地发现,简书推出了好多帮扶新作者的制度,还举办了许多有趣的官方活动。社区的写作社群,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曾经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作者们,此刻如一家人般其乐融融。
我开始在简书写伯乐征文,伯乐征文偏文学性,散文、小说、故事、诗歌等,自媒体平台偏爱的干货、软文、社会热点等,在这里反倒不受欢迎。简书不缺乏笔法专业、成熟的作者,甚至签约了多个报刊网站的自由撰稿人,我在这里不算出众,常常写得绞尽脑汁,十分痛苦,产量和成绩却不高。
经过一年多积累学习,我找到了稳定的素材来源与创作节奏。半年时间,共获得了10篇伯乐推文,有4篇故事,1篇微小说,4篇散文和1篇书评。
我是个散文起家的作者,小说故事写得不算太好。我第一篇伯乐推文,是参加了散文伯乐海泩的征文“谁”,写得是身边真实的人和事,情感比较饱满。新作者推文,联盟也会适当放松标准以示鼓励,于是拿到榜第六名。
最新一期征文“品”,我投稿了小说故事各一篇(简书并不严格区分这两种文体),分别拿到榜上六、七名,这是我在小说故事创作上的一点小进步,给予了我矢志求索的信心。
三、遇见伯乐,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章投稿注意事项
第一,看清要求
每位伯乐的收稿要求和方式,在投稿专题会提到。例如不允许一稿多投,文首添加原创声明,字数3000字以上,不接受旧文新发,错别字不能超过5个,禁止添加无关宣传链接等。
注意,非首发的文章也可以投稿,但要标明首发平台和ID,如果一篇稿子,大家想首发在自己的公众号,或者投稿纸媒,也是可以再次投稿伯乐的,所谓“一鱼多吃”嘛。
第二,注意细节
写文一定要注意排版、错别字和语言表达,尤其小说故事,往往篇幅较长,细节不注意很容易引起读者和伯乐反感。很多伙伴把简书当草稿箱,投稿前一定要自己校对,“的地得”用法要准,句子通顺不啰嗦,段落不要太长,也不要太散(例如通篇一句一段)。
伯乐推文更看重文学性和立意深度,新媒体文的套路,例如标题党、多图片、字体加粗变色、一句一段等,以及一些敏感话题和狗血情节,一定要摒弃。
大家“一鱼多吃”时,要根据平台特点,对文章做适当改动。例如发布在网络平台的文章,段落不宜太长,但投稿纸媒,就不能太散。
第三,把控节奏
伯乐推文相对要求较高,简书钻收益力度也很大,因此要雨露均沾。有两个硬性要求:
1.同一作者两次获得推文,要有10天以上间隔;
2.被推荐的文章要为近一个月内发布的新作品;
所以,投稿频率因人而异,高产的作者可以多写,但不鼓励投稿太多。一方面,推文间隔限制,使得每人每个月最多推荐三篇,又要求是一个月内的新作品,若一个月投十篇,必然不可能全部推文。另一方面,写文一定要追求长远提高,而不是为了凑字数,为了上榜而固步自封,能写80分水平,为什么不花费一些时间精心打磨,去争取90分呢?榜首一篇文的收益,顶得上10篇榜十的文呀,“简书优秀创作者”这个徽章,最新要求就是获得12篇以上伯乐推文,且须有大赞或超赞(即榜前五)的作品。
关于创作题材
首先,如果特别擅长某类主题或领域,例如古风、武侠、乡村等,或者就想写身边真实的人和故事,那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深入挖掘这些领域,一方面有利于打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后期加工编辑一下,有可能出版书籍(故事集)。
关于故事集,可以看看“每天读点故事”这个app,主打故事集的形式,每篇都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但有一个中心线索贯穿其中。
如果没有这么多素材,或者不知如何挖掘灵感,可以来写伯乐征文。
我这10篇获推文章,都是参加了伯乐征文。为了鼓励作者创作,几乎每位伯乐每月都会举办征文活动,相应的公告和投稿专题,可以去伯乐的主页查看。非征文作品,也可以投稿伯乐,不会因此影响推文和排名,毕竟征文作品也要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获推荐。
如果达不到伯乐推荐标准,可能会由伯乐推荐给守护者联盟,或作者另行投稿理事会编辑,也能获得上榜鼓励,但收益一般低于伯乐推文。
征文题材有多样性,能鼓励作者走出安逸区,尝试不同风格、不同领域,是对作者创作水平的提高。同一个主题,有不同的突破视角,如何巧妙破题,写出新意和深度,也是很值得作者去头脑风暴的。
我就很喜欢在碎片时间或晚上睡前,躺在床上构思征文。另外,征文往往能吸引一批稳定参与的作者,促进彼此交流学习。
我的写作三步方法
1、一鼓作气搭骨架
作为业余写作者,没有KPI压力,我喜欢“随心所欲式”写文,尤其是篇幅较长的小说故事类。找一个空闲时间,布置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坐下来就开始随心所欲地写,把构思的故事(提纲),用最流畅的思路写下来,句子不通顺、构思不完整、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通通不管,先把整个故事情节记录下来。
2、精雕细琢塑血肉
就像画画或做手工一样,先把框架搭出来,再开始精雕细琢。雕琢的过程可能会比较痛苦,时间可能远远长于搭框架的时间,精雕细琢的地方,我觉得有以下几处:
1.开头结尾。开头要一针见血,结尾要余音绕梁,小说故事一般篇幅较长,一定要一开头就吸引读者兴趣。
2.转折过渡。情节之间的过渡,人物心理/行为的转变,都可以通过巧妙设计或细节刻画表现,比直接干巴巴的讲述更有吸引力。
3.线索伏笔。任何人和事情,不能是凭空出现的,一定要把故事内在的逻辑线理清楚,在恰当的地方委婉地埋下伏笔。
例如鲁迅笔下,大家耳熟能详的祥林嫂。祥林嫂每次出场,都有眼神的描写,从她眼神的变化(有神、空洞、雀跃等)就能反映她心理和命运的转折。
4.语言风格。这一点比较笼统,简单说通篇语言风格要一致,且要与故事感情色彩一致,这样更能让读者与你产生共情。
5.主题立意。我个人喜欢写阳光积极的题材,当然以讽刺或以小见大手法,写社会阴暗面也没问题,但跟紧主旋律有个好处,不会被各种平台封杀。
3、视听并用磨细节
完稿后,把故事出声音读一遍,或邀请亲朋好友看一遍,检查语法错误、不合常理之处,或者一些语气语调方面的改进。
唯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尘世如星空浩渺,通过读书写作,我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星空,载一船星河清梦,将光芒定格为永恒。
此文系画字儿读书写作挑战营个人故事分享
嘉宾介绍:
寒色江山,95后航天工作者,写作两年,多篇文章获简书平台推荐。起步于散文,一直练习小说故事创作,目标是获得伯乐推文榜前五,成为简书优秀创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