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1、
小Q是我的来访者,一个活的特别小心翼翼的姑娘。
第一次咨询的时候,小Q认认真真的从书包里掏出纸巾,仔仔细细的把咨询室里的沙发擦拭了一遍才坐下。这一小小的举动,让我明白,她后来跟我说的那句:“我活的特别没有安全感”,绝非虚言。
小Q是个好姑娘,一路读书、考大学,毕业后又听从父母的安排,进了一家事业单位,日子过得平平稳稳,从来不让父母操心。不过,用小Q自己的话来说:“我不敢让父母操心,他们活得太焦虑了。”
小Q的父母都是医生,对于细菌和外界的侵犯,有着极度的敏感。常常告诫小Q这个不干净、那个对身体不好,所以,小Q从来没有吃过路边摊,甚至很少进饭店。仅有一次,她和朋友在路边吃了一次烤羊肉串,被妈妈骂了一个礼拜,并没收了她所有的零用钱。
不仅如此,小Q父母的焦虑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比如,上初中的时候,和几个同学去郊游,小Q怕母亲不同意,一早偷偷出了门,结果,还是被母亲发现了,硬是赶到她们郊游的地方,把她抓了回来。教育了一番,说:“你怎么这么大胆,万一路上出事儿怎么办?万一遇到坏人怎么办?”再后来,一旦遇到同学约着出去玩的事情,小Q都通通拒绝,刚开始是怕母亲不同意,后来就慢慢地变成了,也许母亲是对的,万一出事儿怎么办?
只是不知不觉中,“万一出事儿怎么办?”便成了小Q扎根在心底的信念,挥之不去。
出门选用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万一出事儿怎么办?”
上学选择家门口的大学,“万一有事儿,家里还有个照应!”
工作选择了旱涝保收的事业单位,“安稳有保障,不用担心下岗。”
小Q说,有时候看着别人风风火火的去探险,去辞职干自己喜欢的事儿,很是羡慕,但自己仿佛被什么东西卡在那儿,动弹不得。虽然早已厌恶透了现在没有目标、纯属消磨时光的工作,却日复一日的忍了下来。
因为,外面的世界,看起来好危险。
小Q说:“我被父母爱的太满,保护的太好,却总觉得自己像折了翅膀的鸟儿,不敢扑腾半步,似乎除了自己的安乐窝,到处都是一片凶残与狰狞。”
2、
听着小Q的故事,我想起了我的另一个朋友倩。倩现在在某个大型公司做销售工作,几年里,一路拼杀下来,拿到了销售总监的头衔,还为公司开拓了新的区域,备受领导重视。
倩是那种看起来娇娇弱弱,做起事情来却雷厉风行、永远不知后退的姑娘,活活像一名战士。
大学毕业那年,赶上“最难找工作”年,二本学校毕业的倩,只拿到了一个小公司的销售岗位的offer。亲戚朋友们都说,销售都是要陪客户喝酒的吧,你一姑娘家家,哪干的了那个,那些客户喝醉了酒动手动脚的,你哪受的了,还是别干了吧!
这些话听多了,本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倩,竟也有些犹豫了。倒是父亲来的洒脱,说了一句:“不就是喝酒吗,有什么可怕的?不会喝咱就从现在开始学习。”从那以后到入职前的一个月,父亲还真每天做好了小菜,陪倩练起了喝酒,还顺便教了她许多如何喝酒不容易醉的技巧。母亲也没闲着,各种餐桌礼仪一项一项的给倩说明,怕她刚入职,闹了笑话。
也许是被家庭中这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性格所影响,倩在工作中,也是一副一往无前的样子。入职以后,别人不敢接的案子她接了,别人眼里“难啃的客户”,她花了些心思,也拿下了。
同事们有说倩运气好能力强的,也有的私下说风凉话,暗讽倩不知用了什么花招拿下客户的。倩却一脸坦然的对我说:“其实客户真没有像他们说的那么难搞,她们是自己吓了自己,我不过是胆子大了些。”
3、
小Q和倩都是幸运的姑娘,她们被父母满满的爱滋养着,只不过,爱的方式不同。一个小心翼翼,一个潇洒包容。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后者。
前段时间,听说孟非的女儿嫌自己长得丑,要去整容。孟非对女儿说:“ 我们可以商量。我就只是想问你,你的目的是什么,你要为此支付什么代价。你把这些想清楚了,你愿意做我也不拦着你。”
摆明自己的立场,尽到父亲的责任,又愿意全力支持女儿的决定,这样的父亲,进退得当,也是难得。
读卡伦·霍尼的著作《我们内心的冲突》,谈到我们的性格是否从童年期就定了型,永不改变?
霍尼说:
“如果儿童时代没有受到严厉限制,而是任其自然发展,那么,后来的经历,尤其是青春期的体验,就能影响人格的成型。然而,如果儿童时代所受的影响很大,足以把孩子塑造成一个死板规矩的类型,后来的新的体验便不可能将他改变了。这是因为他的僵硬死板不让他接受新的体验。”
我想,真正的爱便是教会他,懂得感知世界的好,亦能在面对风险时有应对的能力。他能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享受得了甜,经受得住苦,就这样一点一点逐渐丰满羽翼,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而不是一早过度保护,将他变成折戟的鸟儿,只敢在家中守候。
太过小心翼翼的爱,会剥夺了孩子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心,表面温暖,实则残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