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是赵国人,比廉颇大2岁,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成语义不容辞、大义凛然、义愤填膺、怒发冲冠、面不改色、智勇双全、完璧归赵、顾全大局,负荆请罪等等都是形容他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的,他有勇也有谋,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不顾个人安危。被司马迁记载,流芳百世。
让我们重温以下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吧:
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后,写信给赵王,说自己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稀有的宝玉,正当赵惠文王十分为难,犹豫不决时,蔺相如应道愿意带着宝玉前去秦国,如果秦王真的信守诺言,和氏璧就留在秦国,如果赵国无法拿到城池,自己一定完璧归赵。到了秦国,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也给大臣和美人传递着看,唯独把应许的十五座城池给赵国之事抛之脑后,蔺相如见状,慌说和氏璧上有个瑕疵要指给秦王看,待他拿到和氏璧时,急忙往后退了几步,将身子抵住一根柱子,说道:“赵王担心秦国自持强大,拿到和氏璧以后不按承诺交换城池,经过我的劝说赵王才同意,他斋戒了五天,然后才让我捧璧而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岂料大王却礼仪简慢,也没有半点交换城池的诚意,现在如果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接着就朝柱子撞去,秦王担心和氏璧撞碎,命人拦下,并且拿出地图,划出十五个城池给蔺相如看,蔺相如担心秦王是假意应付,也提出要秦昭王斋戒五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营运,蔺相如回到驿所,便派随从化妆成做买卖的,怀揣着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了。秦昭王斋戒完毕后才从蔺相如口中得知和氏璧 已经安然无恙地回到了赵国。秦昭王虽然很生气,但是并没有杀蔺相如,放他回到了赵国,此事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大夫。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为免除后顾之忧,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于渑池,蔺相如不仅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凭着机智,赵国在与秦国的外交上取得优势,避免了兵祸之灾。回国后被封为上卿,老将廉颇觉得自己战功赫赫,而蔺相如不过是一介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想要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他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和好,尽心尽力治理国家。
现蔺家河村,偌大的村庄居然没有一户姓蔺的,后来才得知,晚年蔺相如在这里居住,当时廉颇被害,奸臣郭开当道,蔺相如怕自己的后代受到牵连,嘱托在邯郸城失陷之前避开,他们隐姓埋名迁往了邯郸城羌村,现在邯郸的羌村还保留有蔺相如的墓地,那里还有相如广场。历史悠久,几千年未改过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