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诗外
一、释义
指学习做诗,不能就诗学诗,而应把工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上。
这句话出自《示子遹》《剑南诗稿》78卷: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宋朝诗人陆游在给他的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讲了大意如下的话:
我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百姓的生活和喜怒哀乐。
陆游在另一首诗中还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由此可知,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要强调“躬行”,要到生活中去广泛涉猎,体验,经见,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毛泽东的诗词其境界之高,一般诗人是没法比的,就是因为他的阅历、境界、心胸气度都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
我们大家熟悉的苏东坡有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大家都有此共鸣?因为普通人经常会处于世间的这种迷茫状态。
与苏东坡同时代的重臣宰相王安石也写过类似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层。这句诗的意境要比前者高多了,但是能够有同样体验的人则很少,因此流传也就没那么广…
二、应用场景
美国一位著名的摄影师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说:“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 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在于生活。写诗词文章,或者不论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对人生的认识,所谓认知决定一切。有了对人生的正确认识,才能写出好的诗词来。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与丑,写出较好的诗词,必须具有认识事物的敏感性和相当的审美能力。
同样,写作好文章不仅取决于作者的文字功底——这一点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取决于其见识、阅历、情操以及表达力。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文章诗词的价值更主要的在于它表现了社会生活与人情事理的深邃与洞见。
股票交易不过一买一卖。但你若想做好它,沉淀着你对社会、经济、企业、产业、投资、心理、人生阅历等方方面面的综合认知,仅靠有限的股票知识和按图索骥的技术分析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部队的战斗力不仅仅是看得到的军事装备和军人素质。还往往取决于一个战争体系的完备性。用孙子兵法的话说,“道、天、地、将、法”,五事七计综合作用的结果。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政治动员,后勤保障力量,国家的经济实力,外交环境等等,都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如果不能给他的将军们提供支持,都将可能导致战争的失败。
一个企业的成败也不完全是他的产品,项目、行业的选择,而更要注意其核心领导层的价值观、人文素养、背景阅历,经营理念、团队组合构成等,这些东西都是财务报表上看不到、但是对一家企业至关重要的东西。
提高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许要从改善学习环境、优化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兴趣甚至体能训练得到提升,
三、怎么做?
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怎么个躬行?教员最拿手的办法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所以他特别鼓励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要深入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去。为此,他还专门撰写了著名的哲学名篇《实践论》。
你要找对象,就去这个人的家庭里去感受一下他父母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那种关系。就是要到真实的现场去体验,用第六感去察觉,设身处地地去体察。
要提升自己对事物的综合认知水平。人的认知是有迁移效应的。通过对科学、历史、人文或某个行业的深入研究、思考、判断、实践与反思,掌握事物的底层逻辑,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一通百通的人才。
总之解决问题的钥匙一定不在问题本身。而要从决定事物、影响问题的深层原因寻根究底,这样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功夫在诗外这一名言所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