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你谈心》之不认同的防御。
不认同,在《心灵的面具》一书的定义,你努力不让自己变得相似你的父母(之一)。宋老师解释,就是父母给了你很多的伤害,你很不认同他们,于是,你就努力做到跟他们不一样。
举例,一男孩 爸爸的脾气很暴躁,男孩很不认同爸爸,于是,就做了一个决定,长大绝对不像我爸爸那样。这个决定就是一个不认同的防御。那接下来的时候,男孩就会努力地去做,努力去做成跟自己的爸爸不一样。
那我们这里思考一下,男孩在这里所做的决定,是外在的行为的,还是内在的认知呢?外在行为的。
我们一个人就像一座冰山,那冰山露出水面的就那么一点点,很大一部分都在水面下面,我们看不到。对于一个人,露出水面的就是他的言行,说什么了,做什么了,我们能够看见。但是,在水面以下,他是怎么想的,什么感受,此刻,他的心境是多么的波澜壮阔,我们都看不到。那么我们作为一个学习心理学的人,我们必须具备这种透视眼,不但要看到水面以上的,还要看到水面以下的,具备这个能力才能说我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
解决方法:
水面之上的就是最外在的,就是行为,行为背后是情绪,情绪是给行为提供能量的,情绪就是喜、怒、哀、惧、惊、恶六大情绪。情绪的背后是感受,感受就是爱恨情仇,注意,这里感受跟情绪是不一样的,你感受到被爱了,被恨了。感受的背后是认知,认知的下面就是我们童年的经历。
我们在做不认同的决定的时候,我们决定对我们的爸爸妈妈反向习得的时候,通常我们的决定是外在行为的,但是,我们内在的情绪、感受和认知都没有改变。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整个人就会特别拧巴。
举例:来访者 从小被妈妈吊打,吊起来打。妈妈每次打她的时候,都要打好几个小时,要等妈妈打够了,气消了,才会停止,才会把她从房梁上卸下来。大家想,妈妈心中的愤怒是对这个女儿的愤怒呢?还是这个母亲自己在原生家庭中,自己被她的父母虐待时,心中的愤怒呢?毋庸置疑,肯定是小时候的愤怒。她只是拿现在的孩子当出气筒来发泄她心中的愤怒而已。我们所有的家长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在跟我们的孩子发脾气,实际上,我们的火来自我们的童年,来自我们自己的小时候,跟现在的事没有关系。
这个来访者,从小被妈妈吊打的孩子,从小就发誓一定要好好地读书,我要逃离我的家庭,逃离我的家乡,而且我坚决不打孩子。通过读书,她果然远离了家庭,远离了家乡,跑到了大西南的一个城市安家落户了,生儿育女。无论她的孩子多么的不听话,她都能做到不打孩子。但是,她的内心的认知没有变,内在的情绪没有改变。所以,每次都把她气得要命。但是,她坚决不打孩子,她的那口气往哪里撒呢?于是,她就不理她的孩子,不搭理她的孩子,采用冷暴力的方式。能够好几天都不跟孩子们说话。大家想一想,一个妈妈愤怒的样子都呈现在脸上,气得脸都变形了,她对孩子投去的目光都是冷冰冰的,那个目光都告诉孩子:“我厌恶你,我讨厌你,我不想搭理你!” 殊不知,这种冷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比打一顿的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所以,最外层的行为不认同没用,必须通过成长去调理我们的认知。就是要把童年的那些事都拿出来。妈妈打你,妈妈冷暴力你,妈妈用那种厌恶的眼神看着你,特别用我们害怕的眼神盯着你的时候,你内心的情绪,你的感受,你要把这些都统统地挖掘出来。你对妈妈说:“妈妈,如果你怎么怎么对我该多好啊!”把过去的情绪都处理了,今天的你就通透了。今天的你既能感受到自己,又能感受到孩子。今天你也知道该怎么去做了。所以,这个家长我带着她把童年的创伤全都处理了。然后,她跟我说:“妈妈不该打我,她应该跟我说你这么做虽然不对,但是,妈妈理解你,你不是故意的,只是太小了,还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那妈妈告诉你怎么做才是对的。这次错了就错了,那我们以后改了就好。”
如果我的妈妈能这么跟我讲话的话,那我简直太幸福了。而且我妈妈这么好,我会主动去改正,我不需要妈妈打我,妈妈只需要轻轻地说一句,我愿意改,而且我保证我一定能改得特别好。当她这个力量调动出来之后,她自己都说:“宋老师,我明白了。以后我的孩子犯错,我也不要那样对她了,就想我刚才希望我妈妈做的那样,我跟孩子好好说就行,只要我的孩子明白我是捧着一颗心去爱她的,我的孩子就能内在的生发出改变的动力。这个动力是内在生发的,不是来自于我给她的压力。”
后来,这个家长成长得特别好。等她成长到,她能够理解她的女儿,瞬间,她也能够理解她的妈妈了。因为她也曾经像她妈妈那样不称职,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她突然意识到她是爱孩子的,但之所以伤了孩子,他把自己内在的整个的心理过程都挖掘出来后,她一下明白了。当你我的妈妈跟我是一样的,当年我的妈妈也是爱我的,只是她接不住自己的坏情绪,她瞬间就能理解妈妈了,就能跟妈妈和解了。和解了就是理解了,放下了。
之前跟妈妈打电话都是汇报工作式的短短的几分钟几句话,不愿意跟妈妈有情绪上的链接,但是 ,自从放下了后,跟妈妈打电话的次数增多了,聊得内容也多了,有很多的话要跟妈妈说,而且能有情感上的交流了。她说:“自从跟妈妈有情感上的交流后,我就不那么在乎我的爱人是不是那么爱我了!我就不那么在乎我爱人几点下班。因为我的心满了。被爸爸妈妈填满了,被孩子填满了,被自己填满了。不像之前一样,整一个大黑洞。需要外面的爱装进来填我心中的黑洞。现在,我的心是满的,热的、红的。她告诉我这种能跟自己的爸爸妈妈和解,又能做一个好的妈妈,用心的爱孩子,这种感觉我之前从来没有体验到,我今天体验到了!太幸福了!” 这就是来访者把自己这个从童年到成年,整个修通以后,她整个人的充实感。
那么说到这个不认同,我们每个家长要好好地梳理一下,我们目睹的爸爸妈妈他们自己的情绪状态,他们彼此对待对方的方式,彼此对待孩子的方式,他们对亲朋好友,他们对各自的长辈,对对方的长辈,他们是怎么处理的,我们从小就是盯着爸爸妈妈的行为,我们向他们学习,向他们模仿,无论你的童年,记得住还是记不住了,你今天的生活当中的这些行为,认知情绪,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理论的专家已经告诉我们,我们对原生家庭父母的这个继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