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发现我真的误解了“善”和“恶”。
小时候,很多人接触最多的道德教育,一是乐于助人,不求回报。二是礼貌谦卑,尊重别人。
近些年发生了一些事,让我对这样的道德教育产生了疑问。
先来看一看这个故事吧。
鲁国有一条法律规定,凡是本国人能从别国诸侯那里把俘虏过去做臣妾的女子赎回,就可以得到官府的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次赎了人回来,却不接受官府的奖赏。这件事听起来好像很高尚。但是,孔子听说以后,很不高兴,说:“子贡做得不对啊。圣贤做什么事都是为了改变不良的风俗而对老百姓产生教化的作用,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而去做事。现在鲁国的人少而且穷人多,如果领了赏金就被认为不够清廉,谁还愿意去赎人呢?”
这个故事反驳了“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道德观点。并不是说有回报才去做好事,但是不能强调做了好事不求回报,如果这样,那做好事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而需要被帮助的人反而嚣张跋扈,觉得别人理所应当帮忙。
再说礼貌谦卑。我想起刚入职场那一会,有一次在外面吃饭,很多人排队买饭,但是队伍排得特别乱,大家都在抢着买饭。明明轮到我了,却总被后面大嗓门抢了先。我在那站了好久都没买到饭,急得跺脚。这时候,我领导过来,直接拉起我的手举高,他说:“你要大声点,把票直接给他,他才注意到你。”那时才意识到自己对于“礼貌”这个词的误解有多深。
以前总会安慰自己,让就让了呗,反正我也没损失什么。但是现在觉得,如果对于身边这种人忍耐,那么他们就会越来越过份,自己也变得越来越软弱。欺软怕硬是人的本性,虽然你不会随意去破坏规则,但是被欺负时候,一定不能随便妥协,否则怎么对得起读过的书呢?
读书的作用是什么呢?首先提升自己,保护自己,然后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绝不是对于“恶”说“算了”,这样,大家才愿意读书吧。如果读书人总被恶棍欺负,谁还觉得读书有用呢?
所以,做好事不图回报不一定是“善”,教训别人也不一定是“恶”。善恶还得看具体的情境。离开了情境谈善恶,只会误导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