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热点想法
从乡土合作谈农民的幸福体验

从乡土合作谈农民的幸福体验

作者: 娃子哥 | 来源:发表于2017-02-07 18:40 被阅读245次
    从乡土合作谈农民的幸福体验

    我一直觉得我老家农村的乡亲们,活得特别不值当。

    他们一代又一代只重复着一件事,就是在为下一代创造财富。不过放眼四周,这或许是乡土中国的一个普遍现象。

    每一代人从成婚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停地积累财富,为了迎接下一代的降临。有了孩子就更辛苦,供他上学读书,然后拼尽全力给他盖房子、娶媳妇。这还不算完,只要自己还有力气,还能动,就一直操劳下去。

    等到临死的时候,把孩儿们叫到跟前,然后把压箱底儿的积蓄交代给他们,最后闭上眼睛。

    看看孩子们是怎么对他们的。

    成年之前的孩子,没有劳动能力,经济来源就无从谈起,吃穿用都要靠他们。

    成年之后,结婚生子,分家立户,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来为自己的下一代创造财富了。

    表现好的,会给父母挑担水、拾筐柴火;表现一般或差的,几乎一年半载不会去看望一次。

    成家立业,似乎是两辈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分水岭。成家后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就变得越来越少了。

    现在这种状况就更不容乐观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创业,而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父母成为空巢老人。

    老人们一生积累都给了下一代,但下一代给予的回馈却屈指可数。

    于是,有人戏说,老家的乡亲们劳碌了一辈子,就给自己打下了一副棺材板儿,其余的都留给了后人。

    这种生存状况,数百年来,周而复始,从未改变。

    因此,我常常觉得他们活得不值。一生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却很少能够从子女那里得到幸福和快乐的回馈。

    相比而言,乡亲们的快乐和幸福体验,会更多地来自邻里之间的彼此关照和相互取暖。

    这就不得不提起农民的合作。村落的形成,大概也是有着合作的因素在其中。一个家庭的维系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就需要邻里之间的帮助。就比如我下面要提的这个例子。

    十多年前,父亲在临近村口的一个小山沟里栽了一棵梧桐树苗。用父亲的话说,这是他为自己积累的财富,一副棺材板儿。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小树苗,也长成了参天大树。看着这棵粗壮的梧桐,父亲的脸上带着一种满足感。但随后,他的脸上又浮现出一丝惆怅。这么粗的树,想要从山里运回去可非易事。

    父亲慨叹:放在以前,随便叫几个青壮劳力,抬着就下了山,而且不需要花什么成本。但现在不好找人了,现在村里找人帮忙,光工资一天就要一百多……

    发愁归发愁,木材还是要想办法弄回去。父亲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叫来了两个邻居,还有四叔。因为邻里关系相处地还算好,并没有给付工资,但起码的酬劳还是有的。父亲给了两个邻居每人一盒烟(烟的成本大概在十块以内),中午请他们和四叔在家里喝了一顿酒。

    这应该来说,是一种典型的农民之间的合作,付出的只是一顿饭、一盒烟,相当实惠。但这种情况在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我参与了运木材的整个过程。就在这不多见的合作中,我看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快乐体验。

    这是一次任务和目的都很明确的合作,就是把这棵梧桐树锯倒,然后抬回家,而且没有报酬,是一次很单纯的合作。所以在大家的心里,对工作量和结果有明确的预期,总共就这点活,干完拉倒,因此干起活来也都不惜力。大家彼此都很坦诚,鉴于山里道路崎岖、地形复杂,每个人都积极出谋划策。

    木材截开两段,每段长约2到3米,直径约70厘米,四个人要分两次才能把它们抬出来。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个上午,说实话,这次合作的效率并不高。但是,期间的氛围却是轻松和快乐的。抬的时候,彼此聚精会神,并且相互提醒留意脚底下,时不时还会有一句口号,以示意大家均匀用力。

    每抬一次,中途都要休息好长一阵。大家有说有笑,不用聊什么高深的话题,想到什么说什么,从村里正在搞的新农村建设到年底之前的救灾物资分配;从板栗收成到村干部竞选;从家长里短到国际形势;……你能看到彼此脸上的惬意和畅快。这就是合作给农民带来的快乐,不仅有漫无目的的寒暄,还有嵌在这种合作关系里的相互之间的真诚帮助。

    但正如上文所说,现在这种单纯的合作关系,已越来越少。减少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恰恰是因为物质的增长。处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里,再加上农民自身的勤快,农村生活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盖起了住宅楼,家家户户门前都通了硬化路面。这些都证明农民的腰包鼓了。

    腰包鼓,有多种因素,一种是经济大环境的改善;而另外一种关键因素,就是农民快速提升的经济头脑。于是,单纯的没有报酬的合作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明码标价,干一天活算多少钱。

    以前,大家都没有钱,也就都不计较啥,很多事情就靠着相互之间的帮助和协作。比如麦收的时候,打麦场上,你帮完我,我再帮你;比如你家盖房的时候,我帮你砌墙,轮到我家,你再帮我;比如东家忙的时候,我帮你带孩子,西家忙的时候,你再帮我带;……

    但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因为不同的人能力不同,不同的家庭营收状况不同,虽然大家积累物质财富的速度都明显加快,但彼此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

    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就会间接导致心态的失衡。

    以前你我半斤对八两,也就心安理得;现在有了差异,再加上攀比心态的作祟,就滋生了农民自身的竞争和敌对情绪。倒不是以前没有攀比,而是以前没必要攀比,其实攀比心理一直都存在,只是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按动了攀比的开关。

    所以,现在单纯的合作关系,就很难再实现,而那种单纯合作之中的畅快和真诚也就不复存在。

    去年,村里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村子坐落在自西向东走向的山间腹地,依山而建。北山由于地质构造较差而被国土部门勘定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无独有偶,去年雨季雨量过多,发生洪涝灾害,导致北山的几座房屋倒塌。

    后来,村干部经过多方联系,为北山的住户争取了一笔可观的地质灾害补偿金。

    结果,这件事却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住在村子其他区域的乡邻们产生了严重分歧。他们坚持认为,村干部在补偿分配上应该一视同仁,均等分配,而不应该有所偏倚。

    他们才不管这个补偿的用途是什么,他们只看重补偿的结果:那就是别人拿到了,我没拿到。

    事态发展的结果,就是原本可以足额到位的补偿金,中途夭折,最终谁也没有拿到。

    这种现象听起来很荒唐,但又似乎很常见。

    过去,大家都穷,都没有多少经济来源,也没什么额外补偿,但是大家却能过的相安无事,荣辱与共,而且更愿意助人为乐,相互取暖。

    但现在的情况却适得其反。按说,物质充裕后,人们应该更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但事实是,人却变得更狭隘,更不容易合作。原本众多人撸起袖子、标着膀子齐心协力共同干一件事的其乐融融场面,变成了空中楼宇、天方夜谭。相反,相互拆台的情况倒时有发生,争执、分歧、矛盾不断。

    有时想想,他们其实也挺无私的,因为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下一代,生挑硬担、呕心沥血,拼尽老命去创造财富,而且并没有多少回报;但在作为“竞争对手”的乡亲面前,他们又常常会变得冷酷无情。

    他们辛苦努力积攒的不多的财富,在空手付与“下一代”之后,现在恐怕连邻里之间的帮扶提携和点滴温存也得不到了。因为没有了单纯的合作,邻居之间那酣畅淋漓的快乐也成了一件奢侈品。你能和被你视为竞争对手的人,推心置腹、心照不宣么?

    千金易买,快乐难得。生而为人,终其一生追求的不过是一场心安和宽慰,可是就连这最后一棵稻草,似乎也岌岌可危。

    千古农家事,谁人说得清?但愿世俗的“套路”不要波及农家,但愿农人能够保留一份坦诚和温暖。

    你投我以桃,我报之以李,这才是乡土社会本该有的面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乡土合作谈农民的幸福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ym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