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人说,找到自己的特长并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并罗列无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著名案例,似乎这是无比政治正确了,容不得有半点质疑。
这使我想起了《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在进入一个群体之后,理性就会消失,无意识开始占上风,个体的自我被淹没,个人也很难再进行独立思考,进而更多地选择了从众行为。
在互联网时代,这点似乎表现的更为突出,在网络上,只要是某个意见领袖或大V一发声,顷刻间便出现无数拥趸,群体变得异常的非理性和无意识。
再回到本文开头的那个话题上,当大家都无比信奉某个东西时,特别是当其在众人心目中,已经树立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形象时,然而,在经过深入反思之后,你发现这是一个伪命题,那么你敢不敢发起质疑?
估计很多人会怀疑自己认知水平有限,而不是质疑权威,其实这也是个体无意识的表现。
正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不知道什么为真,因此可以怀疑一切。
言归正传,为什么说“找到自己长项并坚持下去”是个伪命题?今天就让我们斗胆质疑一次。
首先,大多数人,其实更真实的现状是,即无“长项“,也无”短项“,或者说,优缺点并不十分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到底坚持什么“成为了一个最大的难题,这点想必很多人深有体会,今天计划要做英语达人,明天又想做”运动达人“,还真是“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结果转了一圈,发现自己什么都不适合,这便是大部分人的宿命。
或者即使坚持了,最终你会发现,你拼尽一生的努力也敌不过别人的天赋异禀,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本就资质平庸,能出类拔萃的毕竟是极少数。
其次,坚持不光靠毅力,更要有大智慧。
在这个坚持的过程中,如何应对外界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或改变自己的策略,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坚持能否最终走向成功,也是慢慢长路上的几大拦路虎。
很多人都是死在了坚持的半道上,不是怀疑自己坚持的方向有错,就是被在坚持的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吓得没有勇气继续前行。
就像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会上说的那样,他用心思考了好多年,一直对自己内心想要做的那个东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只知道大概是要朝哪个方向走,具体做成什么样的产品,怎么做,其实当时心里是不清楚的,直至看见高晓松的《晓说》,才让他如梦初醒。
最后,单纯的坚持,未必真的有效。
这便是坚持最大的魅力所在,正如有人说,要坚持该坚持的,但什么又是该坚持的?这里面的智慧,足以受用一生。这点上,选择大于努力。
正像有人说,人生就那么几次机会,比如20年前的房地产与互联网浪潮,近几年的自媒体创业,如果很有幸抓住,并能坚持下来,人生或许真的大不同,而如果是相反,选择背道而驰,比如进入夕阳产业,逆势而上,其结果可想而知。
再说了,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视角也不一样,面对同样的客观现象,每个人的认知和选择也不会完全相同,正如同非洲卖鞋的故事,事在人为,不同的客体,在不同的主体的努力下,也会呈现不同的结果。
曾是阿里前台的董文红,被称为“最励志”的合伙人,其令人惊奇的逆袭成功史,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其勇于坚持的魅力,还有其独到和长远的眼光,相信,很多当年离开阿里巴巴的人,大部分人是后悔的。
说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有些毁三观?正如有人质疑,世人可否毫无信仰的活着?
这使我想起了加缪所言的“荒谬”,就是你阅读此文到这里的,最真实的感受,如同加缪所言,荒谬正是清醒的理性对其局限的确认,也就是非理性和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我们竭尽全力试图揭示世界真相,另一方面,我们的行为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非理性色彩,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困在这个牢笼里,无法挣脱,不能自已。
那么接下来,你估计要问,假设事实如你所说,那么在这漫长的一生中,作为资质平庸的我们,到底该如何自处?
我觉得加缪笔下的西西弗就是最好的原型,在绝望和无望中,毅然前行,无所畏惧。正如鲁迅所言: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也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或许,觉醒后的坚持,才是生命最本真的底色。
小职场,大社会,更多分享,请关注职场红与黑(zhichanghongyuhe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