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原文]
将欲取①天下而为②之,吾见其不得已③。天下神器④,不可为也,不可执也⑤。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⑥,故无败,故无失。夫⑦物⑧或行或随⑨;或觑或吹⑩;或强或羸⑾;或载或隳⑿。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⒀。
[译文]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纺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叶曼 述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这一章还是跟着二十八章,就是所谓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所以朴善成为器了,但是做了官长,它还是朴。但是老子还是要警戒,你不可以强取,不可以固执,还是要告诉我们怎么谦虚。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假设没有一个好人出来统治,就不能够正直、清明,古时候桀治国太糟糕了,于是汤就取而代之,建立了商。等到汤的后代纣又太差了,于是周武王伐纣,又取而代之。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解救老百姓。“天下神器不可为也”。王弼注说:“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神是无形无方的,你找不找它的形状,也找不着它的位置;什么叫神器呢?朴散为器,天下是道的显现,涵容万物,故是神器。像天下,像社会,像国家,什么叫天下?什么叫社会,什么叫国家?这些都不知道。我们只管它是天下的神器。
“神”还包含天命的意思。天命是什么?它不是玉皇大帝的命令,而是指人心。“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命就是人心。个人的力量很小很小,但是众多个人聚集在一起,力量就很大很大。老百姓造反不容易,但积重难返的时候,民众都认为要革命才有活路,这时就会发生叛乱了。秦始皇把天下兵器都收起来,铸造了12个大金人,结果怎么样?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所以,天下之神器不可以单凭人力去争取,还必须顺应天命,得到人心。现在选举一定要过半数,要50%以上的人认为你可以做我们的领袖,为什么?这就是尊重民意。不尊重民意,国家就会岌岌可危。这就是神器的妙用。秦始皇一统天下,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自称始皇,预备着万世统治天下,结果怎么样?二世而亡。隋炀帝把他父母骗了,使他们废太子而传位给他,结果被宇文化及杀了,于是又天下大乱,最后李渊取而代之。我们看历史就知道,一个极权主义者把天下整合以后,因为骄傲而失败,他打下的基础被别人夺去,别人吸取了他的教训,借取前人经验,最后缔造了强盛的大帝国。借古鉴今,大家都可以做先知者,都可以预测未来。
天下老百姓思治,想要太平,如果有一个人能使大家太太平平过日子,那么老百姓全归顺于他,自然而然他就可以“吾见其不得已,将欲取天下而代之”。倘若说这天下是我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它,像拿破仑一样,民众已经选了他作终身执政,他还觉得不过瘾,要做拿破仑皇帝。他把欧洲都统一了,结果怎么样呢?一败涂地。他“将取天下而为之”,但不是不得已。他是为了自己的虚荣,自己的光耀,所以“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所谓“执”,就是把天下作为私有。但我们知道,天下不是某个人的私有物。
王弼注说:“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也。”万物都是以自然为性,所谓自然就是要填饱肚子,老百姓的要求并不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以食,凿井而饮,对政府的事并不关心。统治者知道老百姓的心,顺着老百姓的意思去做,这就是自然。教化老百姓不要在光说不做,也不要定那么多法律,只要“无为而化”就可以了。因为天下都在那看着你,你是大家的楷模。你贪污一个钱,老百姓都看的清清楚楚的,你爱民如子,老百姓也看得明明白白。老百姓很容易满足,乱极思治。大家只想吃碗太平饭,你给老百姓一碗饭吃就可以了。自然“可因而不可为也”,你可以因之,而不可有所为;“可通而不可执也”,你可以把它弄通,但千万不要把这碗饭都拨到自己碗里,不可以抢老百姓的钱。
“物有常性”,所有物有一个永恒不断的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你一定要有所作为,结果一定遭到失败。“物由往来而执之,故必失也”,春天走了,夏天就来了;夏天走了,秋天就来了,人从少到长,到老到死,都是有往来的。没有永远不开的花,也没有永远不谢的花,有往有来,人一定要有老死,然后才有新生,所以“物由往来而执之”。所以假如你把一个国家执为私有,不顺应自然,就不能顺天,不能应人,天命人心你都违背了,那么你根本就不可能保有天下。 《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养。”这就是顺自然,物的往来是可以通的,有道的人通了这个道理以后,天下的人都归附于他,“如水之就下”。
我们知道一句话:“创业唯艰,守成不易。”创业非常艰难,但怎么守成,完全要看你怎么做了。你能够无私,那就没有问题,你若要把这一切执为己有,不通达万物的变化,这样的就会招致天灾人祸。任何事都要自己负责任,一件事情成功不成功取决于你自己,外人或许有所影响,但不是最根本的。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功高得照耀天下,结果违反自然,就要走下坡路。诸位看秦兵马俑,多了不起,没有一个相貌相同,没有一个衣服相同,不去看根本无法想象秦代已经有这样的水平,秦始皇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书同文,车同轨”,但他太自得了,最后历史被汉朝改写了。
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王弼注说:“凡此诸或,言物事逆顺反复,不施为执割也。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乱而物性自得之也。”
行和随是物的两个方面。行是主动积极地去做,随是被动地跟着走,依着别人的意见也叫随。要么积极地在前面领着走;要么自己把事情看清楚就行了,别人的意见好,就去追随他。
歔就是吸,吹就是呼。一呼一吸,这也是物的状态。比如冷的时候就吸气,暖的时候就吹气,假若说很冷了还去吹,那就是冷上加冷;很热了还吸取能量,那就会弄得更热。我们说嘘寒问暖,就是在不同的情形表示不同的关心。
强就是强壮,羸就是弱小。事物有的强而壮,有的羸而弱;有时需要强力,有时需要守弱。比如萧何入了咸阳,到了秦宫里头,把所有的档案全搬出来了,就是没拿一样宝贝,后来帮助刘邦取江山,又制订了规章制度,这就是强。后来“萧规曹随”,曹参什么事都不做,好象很没出息的样子,但却以无为的态度赢得了人民的生活安稳,这就是事物的“或强或羸”。
载就是运载,隳就是毁坏。运载成功就是守成,没法守成就是隳坏。一般人都愿意当开创者,而不愿意当守成者,实际上守成也非常艰难。事物不是成,就是败,一不小心就会走到另一面去。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意思。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我们看王弼的注:“凡此诸惑,言物事逆顺反复。”甚就是过分,奢就是奢侈,泰就是骄泰。我们知道物极必反,那么就不要让一个东西发展到极点。所以要“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去甚,去奢,去泰;不施,不为,不执,不割。能够这样的话,“圣人达自然之至”,就可以说是透彻地了解自然了。“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你顺着万物的情去做,“知其雄”而不为,“守其雌”而已,因势利导,让万物自然地形成。一个真正了不起的统治者就做这两样事情,首先是去除自己的欲望,使自己不疑不乱,清清楚楚;其次是除人家的迷,去人家的惑。旁观者清,作个旁观者,看着大家伙怎么做,哪条路走错了,给指出来,这样“物性自得之也”。
对于个人修身来说,就是告诉人不要胡作非为,不要得意忘形,不要不循物性的自然。顺着自然走就不会做过头,再做过头就是甚,所以要“去甚”。我们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孔子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这不是客气话。一个人如果又是军事家,又是兵法家,又是财经家,又是政治家,又是大学问家,夸夸其谈,贪求无厌,那他肯定什么都不是,所以要“去奢”。我们都追求荣誉,追求各种利益,争先恐后,永远要走在别人前头,要别人都听自己的,这样就会导致失败,所以要“去泰”。
“去甚”是慈,“去奢”是俭,“去泰”是不敢为天下先。这就是老子处事待人的“三宝”。做人不可太刚,但也不可太柔。宁可待人家厚,自奉薄一点,也不要待人刻薄,自奉丰厚,这个是不好的。食住行都是能够省就省,能够帮助人家就帮助人家,因为我们吃饭就一个胃,睡觉就六尺床,其他的都是为别人,都是些虚名、虚荣。追求这些东西,名声高过本质,这就是不诚实,就是爱慕虚荣。世间这一些光荣,它愿意来就来,不来的话我也不求不执,决不畅所欲为地追求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就合乎道了。
这一章主要是教我们能够处事平实,不要花花哨哨的,一句话就是一句话,一件事就是一件事,说话做事非常安静,非常柔和,顺自然的理去体达人情,决不争先恐后。不是不得已的事不要去做,及至不得已做了,也要不甚,不奢,不泰,这样天下自然归之,不必招人,人家都跟着你走。
[注释]
1、取:为、治理。
2、为:指有为,靠强力去做。
3、不得己:达不到、得不到。
4、天下神器:天下,指天下人。神器,神圣的物。
5、执:掌握、执掌。
6、无为:顺应自然而不强制。
7、夫:一本作“故”。
8、物:指人,也指一切事物。
9、随:跟随、顺从。
10、觑:轻声和缓地吐气。吹:急吐气。
11、赢:赢弱、虚弱。
12、或载或隳:载,安稳。隳,危险。
13、泰:极、太。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
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凡此诸或,言物事逆顺反覆,不施为执割也。圣人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乱而物性自得之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聖人之有天下,非取之也,萬物歸之,不得已而受之。其治天下,非為之也,因萬物之自然,而除其害耳。若欲取而為之,則不可得矣。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凡物皆不可為也。雖有百人之聚,不循其自然而妄為之,鈴有齟齬不服者,而況天下乎?雖然小物寡衆,蓋有可以力取而智奪者,至於天下之大,有神主之,不待其自歸則叛,不聽其自治則亂矣。
凡物或行或隨,或陶或吹,或強或贏,或載或嫦。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陰陽相盪,高下相傾,大小相使,或行於前,或隨於後,或徇而煖之,或吹而寒之,或益而強之,或損而贏之,或載而成之,或環而毀之,皆物之自然,而勢之不免者也。然世之愚人,私己而務得,乃欲龍而違之,其禍不覆則折。唯聖人知其不可逆,則順以待之,去其甚,去其奢,去其泰,使不至於過而傷物,而天下無患矣,此不為之至也。堯湯之於水旱,雖不能免,而終不至於敗,由此故也。《易》之泰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三陽在內,三陰在外,物之泰極矣。聖人懼其過而害生,故財成而輔相之,使不至於過,此所謂去甚、去奢、去泰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