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冲突之下 —— 一个关于自省的故事(1612萨利机长观后感)

冲突之下 —— 一个关于自省的故事(1612萨利机长观后感)

作者: cyn41 | 来源:发表于2018-01-09 16:18 被阅读0次

    事件本身已经太过精彩,似乎不需要任何戏剧化加工就能够成就一出大戏。
    这是我在看完《空中浩劫》S10E05时的感想。

    一个故事在叙述时最初的悬念,来自于对故事结局的未知。作为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萨利机长》故事中的主要事件则在影片一开头就失去了这种悬念。影片的叙述,将悬念设置在了事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上。

    自己的刻板印象中,大多数对于过程的追溯都始于不理想的结果(undesirable outcome)。哈德逊奇迹的结果无疑已经是当时客观条件下能够得到的最佳结果了,然而NTSB和机长仍旧耿耿于怀。
    NTSB是出于职责,那么萨利机长呢?
    当然也可以说是职责所在。可是他作为机长的责任,不是应该在将机上包括自己在内的155人平安带回陆地时就已经圆满结束了么?
    这或许就是一开始在与运输安全委员会成员会谈时,剧本让萨利机长两次强调“水上迫降”的用意。
    对于这种观点,其实很容易用机长应该“尽责到底”来反驳,只是正如前文所说的,结果已经是当时条件下能够得到的最理想的结果,整体上没有太大的黑点。在这样一个哪怕当事人不再愿意主动去回顾事件也不会被太过责难的时点上,萨利机长却没有放过自己。
    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155条生命获救的结果,是否真的如自己所认为的,是正确判断的必然导向?
    这种质疑,随着故事的推进慢慢地显山露水。

    一开始机长的噩梦,一方面像是对他选择迫降河面的正确性的印证,而另一方面却也反映着萨利内心的不安与疑虑。
    梦中机长做出了与现实相反的选择,却发展出与现实相反的不良结果。
    从最后的剧情来看,梦中的情节与机长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老老实实地选择越过市区向机场降落,最终无疑会坠毁市区,不仅无法保证机上人员的安全,还会在市区内造成大面积伤亡。
    但关键在于这是机长自己的梦。
    如果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判断足够肯定,根本就没有必要做出对其他假设的推演。梦境中的结果虽然可以视作自我肯定,但换个角度看,也是一种自欺欺人。
    所以在半梦半醒的幻觉之中,他才会梦见“骗子”的指责。
    萨利对自己判断的坚信,或许仅仅是因为他想要去相信。

    在一些影评中,机长夫人相关的剧情被认为是塑造得较弱的内容。在观影时,我也一直在疑惑,为什么要引入机长家庭问题的支线。
    在几次夫妻通电话的情景中,有一次经由机长夫人讲述了家中的经济压力,以及NTSB调查结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在回应了一开始NTSB质疑“家庭矛盾可能会对判断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也是在诱导观众,暗示机长的坚定信仰有可能是动机不纯的。
    如果萨利不是基于客观事实,仅仅是出于拒绝失去退休金的主观意愿而坚信自己的当时的判断无误,那么这种坚信也就失去了它的正当性。
    根据一些背景资料,机长的履历给了他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决策并正确实施的能力。起飞前副机长谈及机长关于安全评估的网站,以及穿插的两个回忆的场景,也映射了现实中的情况。如果说事件之后出于其他动机而盲信好的结果,决策当时又存在投机心理,那么水上迫降的选择无疑是错误的选择,奇迹也将会变成媒体无事生非时所说的那样,不过是一场运气好的骗局。但那些实实在在的经历打消了这些怀疑:萨利确实拥有在保证乘客安全的前提下完成水上迫降的能力。
    正如机长本人所说过的:“是我的一生让我安全地把飞机降落在哈德逊河上。”
    相比影片前三分之一中的动摇,萨利在走出酒馆之后显得坚定了许多。然而主观上排除了非理性因素,还需要审视客观上是否满足条件。

    在萨利选择迫降的决策上,除了机长是否有能力安全迫降之外,更重要,也是更核心的争议点就是水上迫降是不是唯一的选择。
    水上迫降在操作上极难实施之外,更大的难度/危险在于降落之后的获救。哈德逊奇迹不幸中的万幸在于,河面邻近市区,并且飞机入水点靠近码头,在施救难度上相对要小。
    尽管如此,客观条件上是否仍有回到地面机场的可能,就成了剧中双方的主要冲突点。
    影片将这个问题拆解成两个方面:一是双发引擎失效的真实性(缺失引擎而无法验证),另一是滑翔回到机场的可行性(未计算延迟时可行)。
    剧情忽略了关于引擎与鸟击的内容,简单地处理了引擎失效的问题,将其塑造为剧中反派挑事的一个由头,和事后锦上添花的打脸,一带而过。
    所以主要的议论点,还是落在了时间延迟造成的飞行高度不足上。
    在纪录片中,35秒的延迟是显而易见的线索: QRH检查单的设置,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将机组成员引导至正确的流程,35秒实质花费在了完成检查单与试图重新启动引擎上(符合流程,绝对正当)。当NTSB回顾分析时,很快就找到35秒的延迟,与执行水上迫降的必要性。但在影片中,这一条关键的线索,却是萨利自己在回忆了事件全程后找到的。
    这是全片第一次对事件的完整回忆,恰巧出现在萨利在自己过去经历中得到肯定之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萨利遭遇重大变故之后重新振作的表现。
    有点像一出推理剧,灵光一闪之后出现关键线索,所有疑难顿时迎刃而解。
    在这一环节上,“自省”体现在萨利在意识到时间差问题之后要求验证上。
    在萨利意识到反映延迟的35秒让飞机当时不能达到足以返回机场的高度之后,第一时间做的是去检查NTSB的第一次真人模拟是否考虑了延迟,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剧情将延迟与人性混在一起,又让机长在提出人性(预先知识的缺乏)之后,才将最为关键的延迟摆上台面来给反派致命一击,最后用引擎补刀。
    突发,延迟,引擎,这套连招非常可以。
    在未计算延迟的情况下,NTSB的真人模拟已显示仅有一定概率(而不是百分百)可以返回机场的(多次尝试之后才能成功),辩论走到这一步,其实已经足够反驳剧中NTSB认为机长决策错误的论点,但此时机长仍然没有放松,继续真人模拟,验证自己所想的“时间延迟”的正确性。
    驾驶舱录音是最后一道确认。
    录音最终确认了机长的记忆并没有出错,回忆中的细节没有在各种的外界压力下被主观地向积极方向加工,所有的一切都如实反映了客观事实。所以在摘下耳机,走出听审会议室之后,机长的表情与言辞之中才第一次带上了发自心底的喜悦与自豪。

    或许这些某种程度上都是我的过分解读。
    在看电影时,就一直在猜测电影里机长的情绪为何如此与周围格格不入。在假设这种塑造是有意为之的前提下,尝试着去推论了影片想要表达的核心。
    影片中设置了许多冲突,媒体消费与个人意愿的冲突、付出与评价的冲突、人性与体制的冲突、人性与刻板数据的冲突等等;影片的主线可以解读为职业精神、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英雄主义……都是成立的。
    在我看来,影片所阐述的,就只是一个关于自省的故事。

    总之。
    “You see one thing and I see another thing. Personally, I like what I see.” ——Bones S2E1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冲突之下 —— 一个关于自省的故事(1612萨利机长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cgnxtx.html